71明清時期有一種家具專門用來展示古玩,它叫什麼?
明清時期有一種特殊的家具叫做多寶格,它唯一的用處,就是用來擺放和收藏各種古玩,並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當作裝飾。它本身也是一種可供玩賞的精致收藏品。
多寶格出現的年代,眾說紛紜,它流行的時間則以清代為主。清朝人愛收藏是出了名的,多寶格這種專門擺放藏品的架子,也因此水漲船高,頗受歡迎。多寶格也被稱為博古架,名稱不同,意思卻一樣,指的都是帶有隔斷的架子,每個隔斷上麵都可以陳列一件古董或者珍寶。多寶格雖然是一個架子,外形卻與其他的架子區別很大,因為它本身的樣式也得藝術而美觀,才能和寶物們相得益彰,所以多寶格的格架高低錯落,寬窄也不同,有的還是彎曲的,陳列品的擺放也需要精心安排,不同大小高矮、不同樣式的陳列品,搭配在一起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多寶格一般都是大型的家具,擺放在書房、客廳等正式場合的突出位置。還有的人家,幹脆將多寶格作為屏風,用來隔斷空間,或者在多寶格的中間留出門的形狀,當作門框使用。
多寶格格架繁複,形狀不一,製作起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最初隻在皇宮和重要官邸中能夠見到它,後來才逐漸流行於民間。還有一種像匣子一樣的小型多寶格,或許叫做多寶盒、多寶匣更加合適。多寶盒外表非常精致,盒子裏裝有複雜的機關,並分成各種小格,這種多寶格可以用來儲存比較小的珍寶。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保存著一個乾隆時期極其複雜的多寶盒,盒子的長、寬、高分別為26.6厘米、19.5厘米和25.6厘米。在這樣一個小盒子裏,設計了起碼44個小格,有的格子很輕易就能打開;有的格子卻連有隱蔽的機關,不知道打開的方式,就無法將藏物取出;還有的格子,人能從外麵看到格裏的寶貝,就是打不開隔板。
72古代有很多瓷做的枕頭,枕著這麼硬的枕頭睡覺,古人不難受嗎?
早在石器時代,古人就有枕在東西上睡覺的習慣了。石器時代出土的頭骨,大都後腦勺扁平,顯然是因為原始人每天枕在石頭上睡覺,後腦勺才枕成了扁平的形狀,後腦勺這種扁平的形狀因此被稱作“枕形”。在法國的某個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個仍然枕在石頭上的頭骨。枕字從“木”字邊,很多考古發現的實物證明,大致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常常是枕在木頭上睡覺的。
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他的枕頭也不尋常。據保存了很多吳越地區重要史料的史書《越絕書》的記載,越王勾踐虛心地向臣子們請教治國之道,大家也確實提出了很多好意見,勾踐非常高興,就用紅字把這些有用的話記錄在絲綢上,然後藏在自己的枕頭裏,當作國寶一樣珍惜。後人常常用“枕中書”來形容特別珍貴的書籍。
至於陶瓷枕,人們對於它產生的時間有不同的推測,有人認為,以漢朝發達的陶瓷製作技術來看,那時就應該已經有陶瓷枕了,但是目前最早的實物出土於一座隋朝的墓葬中。
在宋朝,有一種胖娃娃拿荷葉樣式的瓷枕非常流行,胖娃娃或趴或躺,荷葉自然彎曲的形狀正好適合用作枕麵,而且還有很好的寓意,叫做“蓮生貴子”,是希望家裏能夠多子多孫,人丁興旺。
明清以後,瓷枕已經不像唐宋那麼流行,很多地方都隻是用它來陪葬,不再枕著瓷枕睡覺了,以至於現代發現的很多瓷枕都是在古墓中出土的。在中國的一個重要瓷器製作中心磁州,明清時期還形成了一種風俗,就是在女兒出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一對瓷貓,或者是一對男女樣式的瓷枕作為陪嫁。
據考證,漢代以前,雖有銅枕、玉枕,但枕頭多為竹、木所製,還有用藤蘿之條編製而成的藤枕。西漢出現了漆枕和絲織枕頭,甚至用天然香草做枕芯。到了唐宋時期,瓷枕最為盛行。明清以後,紡織印染業發達,枕頭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在麵料方麵,有麻、棉、布、絲、綢、緞等。就枕頭的性能而言,有通風涼快的六通枕,即“耳枕”,這是一種專為嬰兒特製的童枕,在枕頭中間設一個一通到底的圓洞,不影響耳朵的發育;有可灌涼熱水的冷暖枕;還有藥枕,在枕頭內放藥物,如苦蕎皮、黑豆皮、決明子、白芷等,以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73古代夏天放在床上納涼的一種小家具叫竹夫人,它是什麼樣的?古代還有哪些納涼用品?
在古代有一種納涼用的小家具叫做竹夫人,它產生得很早,唐代就有人提到過;竹夫人流行的時間又很長,現在的一些老爺爺老奶奶,很可能年輕的時候都用過它。
竹夫人是用竹子編成的柱狀物體,形狀類似於抱枕,但一般比較長,而且中間是空的,便於空氣流通,保持幹爽。試想夏天睡覺的時候,床上鋪著涼席,然後再抱一個竹夫人,皮膚全都能貼在涼涼的竹子上,沒有空調也能一夜好眠。
竹夫人又叫“竹幾”,在唐代曾被稱作竹夾膝。竹夾膝這個名字很好理解,睡覺的時候抱著長長的竹夫人,人們習慣於將它夾在膝蓋之間。至於竹夫人這個稱呼,其實是宋朝人的戲稱,因為在炎炎夏日,竹夫人總在身邊枕側伴人入眠。
你以為風扇是現代人的發明嗎?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風扇,隻不過不由電力驅動,這種不用電力驅動的風扇,據說是一個叫丁緩的西漢人發明的,目前難見實物。通過文字描述可以推斷,風扇鼓風的原理應該是通過扇葉的旋轉造成空氣流動,也就是說,產生風的原理和現在的電風扇差不多,但是驅動裝置卻大相徑庭。古代的風扇由七個齒輪互相聯動,然後由人力轉動齒輪,所以人們也稱這個風扇為“七輪扇”。七輪扇雖然需要人工驅動,但好在比較省力,一個人用力轉動,就能使得整個屋子都涼風習習。大概是由於七輪扇過於精致複雜,它在曆史上並不流行,現在隻知道南宋的皇宮裏曾經有一台,宋人匠心獨運,將七輪扇放在各種香花後麵鼓風,使得宮殿裏香風陣陣,既能降溫,又滿室飄香。到了明清期間,風扇才稍微常見一些。
漢代就出現了風扇,那扇子就更不用說了,早在堯的時期,人們就用大樹葉扇風解暑,而最晚到了周朝,扇子就已經出現了。這時的扇子都是不能折疊的樣式,而折扇的產生則要晚得多,起碼是在南北朝以後,而且很有可能是由朝鮮或者日本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74古人的家庭用品“湯婆子”是做什麼用的?
竹夫人和湯婆子恰巧是一對,一個夏天用,一個冬天用,一個納涼,一個保暖,一個叫“夫人”,另一個叫“婆子”。
湯婆子一般由金屬或者陶瓷做成,形狀像一隻壓扁了的水壺,壺肚很寬很平,壺口則又短又小。湯婆子中的“湯”字,在古代指的是熱水。寒冷的冬日,人們將熱水注入湯婆子,然後塞上塞子,並在湯婆子外麵包幾層布,這樣做既防止燙傷,又能使湯婆子的熱度保持得長一些。湯婆子一般用來放在被褥裏取暖,是我們現在用的熱水袋的雛形。
湯婆子的名稱也像竹夫人一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湯婆子在唐朝就出現了,那時它的名字是暖足瓶;宋朝也有人將湯婆子稱作腳婆,這都是由於在床上使用的時候,往往將它放在腳邊的緣故。又因為湯婆子大多是用錫這種金屬製成,也有人將它稱作“錫夫人”,有和“竹夫人”相對的意思。湯婆子還有一個別稱是“湯媼”,“媼”就是老婦人的意思。
宋朝的大文人黃庭堅有一次買了一隻湯婆子,心裏很高興,還特地寫了兩首詩,其中一句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另一句說“天明更傾瀉,頮麵有餘燠”,意思很簡單,說自己隻花了一千錢,就買到了一隻腳婆,有了它,睡覺真舒服,每天都能一覺到天亮。不僅如此,到了白天,再把腳婆裏的水倒出來洗臉用,這時的水還能保持一些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