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婆子一般是晚上睡覺在床上用的,古代還有一種可以隨身攜帶的取暖工具,叫做手爐。手爐一般是金屬製成的,主要以銅為主,形狀是圓形或者橢圓形,表麵通常有十分精致的形狀和圖案,使手爐不僅可以用來取暖,還可供欣賞把玩。手爐蓋上有孔,在手爐腹內燒火取暖時,也可以加入香料,燃燒時熱氣和香氣從手爐的蓋子上嫋嫋升起,取暖的同時又有香氣環繞。

除了手爐,古代還有專門暖腳的腳爐,雖然大小和用途不同,它的原理和樣式卻都和手爐相似。腳爐與湯婆子的主要區別在於,它放在地上,通過燒火發熱,供人們平時踩在腳下使用,因此也叫“火踏”。

火爐是人們在室內主要的取暖用具,一般放在裏屋的地上,人們取暖時圍爐而坐。雖然還有專門的灶台用來做飯,但人們也經常就著火爐的火做些食物。唐朝詩人白居易在一首寫給朋友的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他的意思是:我在紅泥小火爐上熱著新酒,看天色晚上會下雪,你能陪我喝一杯嗎?小小一個火爐,使詩歌極富生活情趣。詩裏說的“紅泥小火爐”,實際上是陶爐,是先用泥塑,然後大火燒成的,保溫的性能比較好。

古代還有一種叫做火盆的取暖工具,也是放在屋子裏使用,是一個盆的形狀,沒有蓋,在內部燒火。

手爐、腳爐、火爐和火盆,它們最理想的燃料都是木炭,因為它們都需要貼身使用,而木炭燃燒不會產生很多煙塵。人們還會用爐灰把木炭埋住,以放慢它的燃燒的速度,使溫度不致過高,且延長了燃燒時間。

75有一種燈的名字很特別,叫做“氣死風”,這是為什麼?

古人最常用的照明工具是油燈。顧名思義,油燈就是燒油的燈,它通過燃燒油產生的光亮來照明。油燈並不直接將油點燃,需要通過燈芯,燈芯一般是一根棉線,一頭浸入油中,使得燈芯上浸滿油,照明的時候點燃燈芯,燈芯裏的油就會燃燒起來,棉線本身卻由於浸滿了燈油,從而隔絕了與氧氣的接觸,不易燃燒,所以一根燈芯能夠使用很久。燈芯也時常會被火焰點燃,燒著的燈芯,有時會變成一種像花一樣好看的形狀,這叫做“燈花”,古人認為燈花是吉利的象征,如果出現了燈花,人們都會很高興。但是燈花這種被點燃的燈芯吸油性能降低,有了燈花的油燈,火焰反而會變小,燈光也會變暗,因此需要將燈花剪去。

油燈的原料是油,包括植物油和動物油,但無論哪種油在古代都是貴重物品,因此古人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盡量減少使用油燈。清代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刻畫了一個叫嚴監生的守財奴,他的故事就和油燈有關。嚴監生當時病入膏肓,馬上就要死去,卻不肯安然合眼,又說不出話來,隻是伸著手,顫巍巍地指向桌上的油燈。守在床邊的親人都不知道嚴監生想要表達什麼,猜來猜去總是不對。嚴監生的妻子畢竟熟悉丈夫,突然靈機一動,問道:“你是不是說這油燈裏的兩根燈芯?”嚴監生馬上點頭,於是妻子走到桌邊掐滅了一根燈芯,嚴監生這才放心地閉眼了。一個油燈裏點了兩根燈芯,就要耗費兩倍的燈油,嚴監生為了這點事,臨死還要強撐著,這個故事雖然著重於刻畫嚴監生的吝嗇,但也從一個側麵表明,古代的燈油是十分珍貴的。

“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這首兒歌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其中的燈台是什麼呢?小老鼠上了燈台,為什麼會下不來?燈台可以說是古代的“落地燈”,有底座,通過一根較高的柱子支撐,頂部點燃油燈。燈台的好處就是比較高,使得照明的範圍也相應變廣,而且燈台直接放在地上,便於隨意移動位置。另外,燈台本身也可以作為精美的裝飾品。

古代還有一種燈叫氣死風,簡稱“氣風燈”。氣風燈其實就是燈籠,因為它用厚紙糊成燈罩遮住燈火,燈火在燈罩的保護下不易被風吹滅,便於在屋外使用,所以得名“氣死風”。如果給氣死風燈再加上提杆,就可以提著它出門了。氣死風燈雖然遠不如現代的手電筒方便,卻也算得上是實用的古代發明了。

76“馬桶”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跟馬有關係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馬桶就已經存在了。那時的馬桶樣式非常簡單,看起來類似野獸,卻難以分辨出具體是哪一種,因此統稱為獸子。獸子的開口位於獸嘴的位置,一般供男性小便時使用。到了漢代,獸子的樣式更加精致,也更接近於老虎了,因此開始被稱作“虎子”。

至於馬桶為什麼像老虎,有一個傳說。專門記載奇聞異事的《西京雜記》中說:漢朝的飛將軍李廣,某日和兄弟到山上打獵,看到一隻老虎臥在麵前,李廣不但沒被嚇跑,反而淡定地張弓搭箭,一下子就把老虎射死了,李廣對此很得意,就讓人把自己使用的“獸子”鑄成老虎的形狀,以誇耀自己射虎的勇力。

虎子的名稱也不太長久,唐代以後就改叫馬子了。宋朝人趙彥衛在他的《雲麓漫鈔》裏記載,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在中國古代有規定,皇帝和皇帝祖先的名字,所有人都不能隨便說出口,需要說的時候,要換成別的字,這叫做避諱,所以為了避李淵祖父李虎的諱,人門就把“虎子”改成“馬子”了。

不論是叫獸子、虎子還是馬子,當時的馬桶都隻是在獸嘴處開一個小口,僅僅用來接小便,大便還是需要去茅廁解決。

那麼馬子後來為什麼又變成“馬桶”了呢?很簡單,因為後來馬子的樣式變成了桶狀,這時候的馬桶就和現在的馬桶差不多了,既能用來接大便又能接小便。另外,最初的獸子、虎子包括馬子都是銅器、陶器或者漆器,發展到馬桶的樣式之後,基本上就都是木製的了。

77古人特別喜歡“香”味,幾乎“無處不香”,古人都用什麼來製造香味?

中國古人會用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原料來製作香料。比如花椒,我們現在隻把花椒作為炒菜的調料,但《詩經》裏卻說“有椒其馨”,漢代以前的古人覺得花椒的味道美好而且悠遠,於是用它來熏衣服,或者是塗在木製的物品、甚至是牆壁上。比如在買櫝還珠這個故事裏,賣珠子的人為了達到吸引人的效果,就用花椒調製的香料來熏盒子,使盒子能散發出沁人心脾的味道。

古人尤其鍾愛蘭草,但那時被稱作蘭草的植物,其實並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另一種叫做佩蘭的花,佩蘭氣味芳香清幽,而且被認為能夠祛除不祥,現代研究還表明,佩蘭可以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古人也發現了這一點,因此喜歡將佩蘭製作成香囊,隨身佩戴,或者直接將佩蘭泡在洗澡水裏,這也是古人將洗澡水稱作“蘭湯”的原因。

古人還發現了麝香,它的原料更加離奇,是一種名叫麝的鹿的分泌物,麝香的味道很獨特,濃烈而且綿長,因此人們除了偶爾單獨使用之外,更喜歡在製作其他香味的時候加入少量麝香,以延長香味持續的時間。麝香同樣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藥,現在仍然在使用。

無獨有偶,大名鼎鼎的龍涎香也來自一種動物。龍涎香其實是抹香鯨的分泌物,最初人們在海邊發現它時,不知道龍涎香的來曆,以為它是龍在睡覺時流出來的口水,因此將它稱作龍涎香。龍涎香還有另一個神奇之處,那就是,剛被提取出來的時候味道腥臭,一旦被曬幹了,就會發出持久而且濃鬱的香氣。龍涎香在全世界都很流行,歐洲人稱其為“琥珀香”。由於得之不易,龍涎香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