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古代把車稱作“輿”,那你猜“肩輿”是什麼?

肩輿,也就是扛在肩膀上的車子,那不就是轎子嗎?據考古發現,肩輿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是達官貴人才能夠使用的交通工具,十分平穩舒適。一般由兩個人一前一後抬著轎廂行走,地位更高的人還會使用四人、甚至八個人抬轎。最初的肩輿十分簡單,就是在椅子底下安兩根杆子,乘肩輿的人坐在椅子上。後來肩輿的四麵才漸漸有了遮擋,變成封閉的樣式,就和後來的轎子一樣了。

肩輿一開始是不能隨便使用的。比如在唐代,最初官方規定,除了達官貴人,其他人都不能使用肩輿。後來要求漸漸放寬,男子一般在生病時才能使用,女子則隻有身份高貴的人才能使用。但是肩輿實在是非常便利,以至於屢禁不止,為了順應民意,官方規定一再放寬,到了最後簡直成了一紙空文,人們可以隨意地乘坐肩輿了。

肩輿使用人力代替牛馬,這一點受到很多人詬病。比如宋代的王安石,他退休之後,出門時隻愛騎驢,有人建議他乘坐肩輿,因為肩輿更加舒適,王安石生氣地說:“自古以來,王公貴族即使再不講道理,也不敢用人來代替牲畜驅使,我如果不騎驢,而叫人抬著我走,不就是用人力代替畜力嗎?我怎麼能這樣做呢?”

人力畢竟有限,因此肩輿一般隻供人們在城裏或者短途出行時使用,但是肩輿有一大優勢,那就是便於登山。牛馬等牲畜很難在高低不平的山道上行走,兩條腿的人類在這方麵卻擁有很大的優勢。這種為了上山而設計的簡便肩輿,叫做滑竿。

皇帝專用的肩輿叫做輦,最晚到隋朝,皇帝就開始使用輦了。據史書記載,隋朝的皇帝有七種不同的輦,各有用途,裝飾的方法也不同,其中還不包括一種叫做腰輿的轎子。腰輿是供皇帝平時出行時使用的,稱為腰輿,是因為這種轎子要被人抬在腰間,而不是扛在肩上。抬轎的人雙手下垂提著杆子,高度就在腰間,杆子上還有一條帶子,帶子一頭係在一根杆子上,中間部位則搭在抬轎人肩上,抬腰輿的時候,需要雙手和肩膀一起用力,後世的很多轎子,其實更多的是這種腰輿的形式。

92我們常看到傳統戲曲中的人物把東西放進袖子裏,這是因為古人的袖子裏有口袋嗎?古人出門怎麼裝東西?

我們在傳統戲曲或是古裝電視劇裏,經常看到人們從衣袖裏掏東西的場景,這並不是後人的想象,而是真實的現象。古人的衣服一般袖子寬大,袖口卻很窄,在袖子裏邊縫一個小口袋,裝些隨身的貴重物品,既方便,又安全。

古人的袖子裏究竟能裝多少東西?聽了這個故事就明白了。在戰國時期,秦國入侵趙國,趙國就向魏國求援,魏國的國王卻由於害怕強大的秦國,命令大將軍晉鄙按兵不動,不肯對趙國施以援手。魏國的相國公子無忌卻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知道趙國一旦陷落,秦國一定會繼續進攻魏國。公子無忌屢次勸諫魏王,都不被采納,無奈之下,他決定偷出兵符,假傳君命,讓大將軍晉鄙發兵救趙。偷兵符的時候都很順利,去見將軍晉鄙時,卻被他識破了,無奈之下,公子無忌的隨從朱亥就取出藏在袖子裏的一個四十斤重的鐵錐,殺死了將軍晉鄙。公子無忌因此順利接管了軍隊,出兵打退秦兵,遏製了秦國的稱霸野心。衣袖裏能藏下四十斤重的鐵錐,可見當時的衣袖有多大了。

衣袖再大,也裝不下幹糧行李,所以人們出門的時候還要打包袱。所謂打包袱,就是把行李放在一塊方形的布中央,然後把布相對的兩個角分別係在一起,這樣係不但能防止行李掉出來,還能把靠外的那個對角線挎在肩膀上背著走。打包袱的方法簡單又方便,而且隻需要一塊布就能完成,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歡迎。現在雖然我們出門都用行李箱了,包袱這個詞卻並沒有在漢語中消失,比如說某人的心理壓力很大,人們就會說他“包袱很重”,意思是他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就好像背了一個沉重的包袱一樣。

古代還有一種背行李的工具叫褡褳,褡褳也是布做的,它是一種中間開口兩端裝東西的口袋,出門的時候把東西分別放在這兩個口袋裏,然後將褡褳搭在肩上,使兩個口袋一前一後垂下來,這樣前後重量一致,走路的時候能夠保持平衡;而且布條搭在肩上,也不會覺得硌。直到現在,西北地區的一些人還在使用褡褳,可見它有多麼好用。

93“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蓑笠”真的能擋雨嗎?古人的雨具還有哪些?

還記得柳宗元的《江雪》嗎?“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蓑笠是古代的雨衣,蓑和笠其實是兩樣東西,蓑就是披在身上的部分,像一個鬥篷一樣,笠則是帶有寬帽簷的帽子。蓑和笠都是草或者麻編成的,做成由內而外向下垂的樣子,穿著它們站在雨中,雨水就順著蓑笠下垂的方向流下,而不會滲到裏麵,沾濕衣服。蓑笠製作材料簡單,防水效果好,而且穿著它兩隻手都能空出來做別的事情,有很多優點,所以很受古人的喜愛。

說到雨具,現代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傘。古代也有傘,樣子和現代使用的不能折疊的傘差不多。但是不如現在的好用,因為古代沒有能夠防水的麵料,傘麵隻能用普通的紙或者布,在表麵塗一層防水的塗料做成,遇到瓢潑大雨時,雨傘很可能會滲水。

傳說傘是魯班的妹妹發明的。有一天魯班帶著妹妹到西湖遊玩,他們正對著湖光山色流連忘返呢,突然就下起雨來,兄妹二人覺得十分掃興。這時魯小妹靈光一閃,對哥哥提出要比試一番,比試的內容是,在一夜之內,找到能在雨中遊覽西湖的方法。魯班欣然同意,當晚就在西湖各處選了地點,忙活了一夜,一共造了十座亭子,使人下雨時可以站在亭中賞景。魯小妹那邊呢,反而一直把自己關在房中,第二天一出來,手上就拿了一把雨傘。魯班對這座會移動的“亭子”歎服不已,痛快地認輸了。這就是著名的西湖綢傘的來曆。

人們總是稱克服重重困難為“過五關斬六將”,這是為什麼?94“過五關斬六將”,也叫“千裏走單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當時劉備的軍隊大敗於曹操,關羽被俘。曹操向來非常欣賞關羽,因此勸說他留在自己的陣營,可惜關羽不為所動,請求曹操允許自己回到劉備身邊,曹操無奈之下答應了關羽的請求。誰知當關羽走到魏國的關口時,守關的大將卻拒絕放行,關羽隻好憑著武力,一路衝破五道關口,一共斬殺六位大將,才成功地離開了魏國的邊境。後人就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經曆了重重困難才取得成功。

這個故事中的關指什麼呢?關其實是中國古代在邊境地區建立的軍事堡壘,也是人們入境和出境的通道。關內駐紮著軍隊,關城上有士兵巡邏,關門處還有士兵檢查出入的人員。想要通過邊關出境的人,不但要有合法的文件和手續,所攜帶的物品也要受到檢查,確保其中沒有違禁物品。比如在漢代,違禁物品除了武器之外,還有金、銅等貴重的金屬,以及馬匹,這是為了保護珍貴的國家資源,防止外流。有時,關口還會把通緝犯的畫像和罪行張榜公布,防止通緝犯逃出去。

陽關、玉門關是漢武帝開辟河西時建立的兩個邊關,遺址在現今的甘肅敦煌附近。它們的建立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是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和西部邊境的門戶。後來,大多西域的史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都要經過絲路取道陽關、玉門關,在經濟文化交流方麵,這兩個關起了重要作用。這兩個關常常出現在唐詩裏,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雖然這兩座關城的建築已經消失於曆史長河中,它們的名字卻永遠留在了中華文化裏。讀著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人們馬上就能想象出那雄偉的關城,城牆外的滾滾黃沙,以及士兵們的鎧甲和武器,這一切都帶著盛世唐朝獨有的氣魄。

要說近代較有名的關,山海關是其中之一。山海關屬於現在的河北省秦皇島市,自從明代開始,就是長城上十分重要的關口。山海關在明代曾經是阻擋清軍的一道重要關口,曾駐守於此的抗清名將數不勝數,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女將軍秦良玉。秦良玉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唯一一位得到正式冊封,且被史書載入將相列傳的女性。在明朝末年,秦良玉曾經多次參加抗清鬥爭。在崇禎三年,戰局一度特別險急,清兵已經占領了山海關附近的很多地方,馬上就要接近北京。明朝的各方軍隊都畏縮不前,隻有秦良玉一往無前,很快收複了失地,將清軍趕回關外。

95古代沒有郵局,古人如何傳遞個人信件?

送信實在是古代生活中的一大難題。古人出行本來就不方便,行進速度又非常慢,少量的驛站和快馬還得供官方傳遞軍政大事時使用,普通人想要送信怎麼辦?那就隻能托順路的人帶去。要是送信人足夠細心,真把信送到了,那隻能說寫信的人運氣好,可惜這種好運氣並不是常常有的。

據說南北朝時期,有個叫殷洪喬的人在豫章郡做官,到了殷洪喬調職就要離開的時候,人們都去托他送信。殷洪喬一開始還算有耐心,一封一封地把信收起來,據說共收了一百封信之多,足足裝滿了一大箱子,於是殷洪喬帶著這一大箱子信上路了。殷洪喬本來就覺得旅途辛苦,還要分神看著那一箱家信,很快就煩了,竟然把信一股腦都扔到水裏,還對著漂走的信說:“你們這些信就順流漂下吧,但願你們能漂到收信人那裏,要是漂不到,也別怪我殷洪喬。”這麼做實在是很不負責任,但是換個角度想,出門時得帶著一大堆信趕路,到了地方還要一封一封地把信送到收信人手裏,實在是一件麻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