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歐洲“30年戰爭”(1 / 2)

捷克起義被鎮壓以後,奧地利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了。他開始以帝國的真正皇帝淩駕於所有諸侯之上。皇帝不僅占有捷克,而且和西班牙保持聯盟,把勢力伸向德意誌西部和北部。西班牙則想統治荷蘭。這樣一來,就使得德意誌的許多新教諸侯國大為恐慌,趕緊聯合起來。英、法、荷等國看到這種情況也紛紛插手行動。於是,以德意誌新教各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他們得到荷蘭、英國和俄國的支持;而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他們得到教皇和波蘭的支持,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戰爭從1618年捷克起義算起,先後有丹麥幹涉、瑞典入侵、法國參加,一直打到1648年,足足有30年的時間。所以曆史上稱這次戰爭為“30年戰爭”。

捷克“擲出窗外事件”發生不久,斐迪南派一位特使來到德國。當時的德國諸侯分為兩派,一派以新教同盟的選侯腓特烈為首,另一派以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為首。兩派之間早已是水火不容。

斐迪南的特使請求巴伐利亞公爵出兵捷克。公爵當即讓手下梯裏率領25000人馬向捷克進發。捷克的新教徒們得到消息,連忙向德國的另一派首領腓特烈求救。腓特烈親自率領人馬支援。兩軍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遭遇,發生了激戰。結果,腓特烈指揮不利而戰敗,他本人逃往荷蘭。捷克成為德國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捷克人民被迫改奉天主教,甚至以德語為國語。

逃亡在外的腓特烈並不甘心,經過深思熟慮,他從荷蘭來到英國。作為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腓特烈知道英王不會坐視不管。在白金漢宮華麗的殿堂內,腓特烈把荷蘭國王同意幫助的親筆書信交給詹姆士一世。對德國早就不滿的英王當即答應,一定支持腓特烈。

1625年,英國和荷蘭經過商討,決定不親自出麵而慫恿丹麥出兵。丹麥國王克利斯汀四世也想乘機擴張領地,於是率軍入侵德國。可是麵對丹麥人的攻勢,梯裏的阻擊一次次失誤。此時已登上德皇寶座的斐迪南為此寢食不安。他突然想起了一個人,這就是他任捷克國王時結識的華倫斯坦。

華倫斯坦是捷克的貴族,從小就喜歡排兵布陣,在軍事上很有才能。華倫斯坦遵照斐迪南的指示,率領自己的三萬人馬和梯裏合兵一處。戰局發生了逆轉,丹麥人兵敗如山,一直被追到日德蘭半島。丹麥從此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對德國說半個不字。

對丹麥作戰的勝利,使德國在歐洲政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華倫斯坦也因此而聲名大振。斐迪南本想重賞華倫斯坦,可是遭到一些嫉妒華倫斯坦的大臣反對。耳軟心活的斐迪南解除了華倫斯坦的官職,解散了華倫斯坦本人招募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