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克裏斯蒂娜呼籲和平(1 / 1)

17世紀初期,瑞典是歐洲的一個強國。當時的歐洲正在進行“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把很多國家都卷了進去,其中也包括瑞典。

在瑞典的一次會議上,國王吉斯塔夫·阿道弗斯抱著自己僅有的女兒克裏斯蒂娜公主,正慷慨激昂地說道:“我們瑞典才擊敗過俄國斯,並占領了波蘭,現在就看我們如何去打眼前的這場戰爭了。但不管怎麼樣,老規矩不能變。”瑞典的老規矩就是隻能在鄰國的土地上打仗,而不能在本土上興兵作戰。

克裏斯蒂娜好奇地聽著父親的話。她隻覺得父親特別威武,並在心裏暗暗下決心,以後要做個像父親這樣的人。

1630年7月,阿道弗斯率領13000名將士,從德意誌東北部的奧德河口登陸。他的軍隊在德意誌的領土上屢戰屢勝。然而,國王卻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身亡。

12月8日,噩耗傳到瑞典首都,瑪裏亞王後和克裏斯蒂娜公主都為之痛哭。但人死不能複生,眾大臣把克裏斯蒂娜扶上了國王的寶座。由於克裏斯蒂娜的年齡太小,還不能掌管國家事務,一批老臣便主動出來輔佐朝政,代行權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克裏斯蒂娜漸漸長大成人。她學會了不少國家的語言。但當皇宮裏的大臣們向她灌輸國教路德教教義時,卻遭到了她的拒絕。1644年12月8日,18歲的克裏斯蒂娜正式親政。在她的腦海裏,始終浮現著父親的身影,她明白是那場可惡的戰爭把父親送上了黃泉之路,所以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終止持續多年的戰爭。大臣們和克裏斯蒂娜的想法根本不一樣,他們隻想進行新的戰爭,以鞏固瑞典在歐洲的霸主地位。於是君臣間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帕汀王極力主張打仗,他把自己的兒子查理·奧古斯塔都送到了戰場上。查理憑著他的勇猛在戰爭中所向披靡,而被瑞典人譽為民族英雄。

一天,查理又載譽歸來,可克裏斯蒂娜卻對他態度冷淡。她在接見查理時說:“雖然你為瑞典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可戰爭的耗費太大了。”旁邊的一位老臣插話說:“不大,不大!照這樣打下去,我們瑞典的國旗將要飄揚在歐洲的每個角落。到那時,瑞典人就和現在大不一樣了,成為人上人了。”

“人上人?”克裏斯蒂娜冷笑了一聲,她的腦海中閃現出父親滿臉血汙的樣子。為了戰爭多少家庭變得支離破粹,克裏斯蒂娜再也不願看見這樣了。

麵對好戰的聲浪,女王異常冷靜,她幾乎是一字一頓地駁斥了主戰者的狂言,宣布了自己的決斷:“你們為了戰爭,誰想過百姓的生活?固然那些戰利品、軍功章是光彩奪目的,可是這要用多大代價?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不過是用死亡、毀滅、家破人亡來鑄造的。我鄭重宣布,從現在開始,戰爭將要離我們而去,我要讓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和平多麼偉大!”

克裏斯蒂娜立刻簽署了議和公文,委派各大臣分頭前往歐洲各國,呼籲終止戰爭。經過克裏斯蒂娜幾年中的盡心盡力,國際和談會議終於簽訂了和約,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作為戰勝國的瑞典獲得了德意誌北部的西波美拉尼亞、呂根島、維斯馬城、不來梅等大片土地以及一批相當可觀的賠款。此外,和約還承認瑞典國王有幹預德意誌重大事務的權利。在克裏斯蒂娜的治理下,瑞典這一時期國泰民安,連那些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也對克裏斯蒂娜的管理豎起了大拇指。瑞典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

克裏斯蒂娜在曆史上是個奇女子,她一輩子沒有婚嫁,在管理國家的前提下,她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讀書和收集美術作品。她還對野生動物有濃厚的興趣,在宮中養了許多動物。克裏斯蒂娜如此關心文化事業,而受到瑞典人的普遍讚揚。在她的熱心支持下,瑞典第一張報紙和第一所學校先後問世。

克裏斯蒂娜在同文化藝術界的交往中,逐漸對天主教義和天主教徒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興趣。她開始向往羅馬天主教廷,同時對王位越來越討厭,她在1651年向國會表明了退位的意向,遭到拒絕。1654年,克裏斯蒂娜再次提出,國會隻好批準女王退位,其堂弟查理十世即位。

1655年12月,克裏斯蒂娜在教皇隆重的歡迎儀式中來到教皇國。1689年,克裏斯蒂娜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