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範霜粉因公流產 智魯人力薦蕩婦(1 / 2)

範霜粉因公流產,智魯人力薦****。

這一年的春天好像比往年晚來了許久,正值公曆二月左右的光景。仍然像冬天一樣,沉甸甸的天空被鉛藍色的厚霧彌漫著、下墜著,任憑南風一陣陣地撕裂著。但無論如何,依舊撕裂不開寒冷的氣息,驅趕不掉寒氣逼人的隆冬寒氣。

大隊的高音喇叭,像是要給天氣較勁兒,衝破雲霄般地大喊大叫,與往日不同的是,這次喊喇叭的人聲音變了,變的沒有了往日的粗話連篇,有耳朵尖的人開始猜測了:“是智魯人回來?,他可是三個縣的縣長呀!”

村裏以生產隊為單位,男女老幼攜兒帶女,全部彙集在永光河畔。那個時候靠工分吃飯,勞力多的家庭分到的糧食加上野菜、麩皮、米糠勉強能解決溫飽。勞力少的、孩子們多的家庭叫做人多勞少戶,吃、燒、穿的問題就得不到保障了。吃了上頓沒下頓,揭不開鍋,忍饑挨餓的十有八九。上河出工都是人們自願去的,因為上河的人都是管吃管住的。不說好懷,也不說別的,最起碼窩窩頭和鹹菜管吃,遇到某段工程竣工的時候,打散場兒,改善生活還能吃上白麵麵條。平時在生產隊上工,都是按照勞動力的強弱,民主選舉評定工分,婦女一般一天都是七分工,孩子們上工一般一天都是四分工,隻要是上河的人,工分都是十二分工,比滿工還要多出二分,最主要的就是還能填滿平時吃糠的肚子,把上河掙的工分積攢下來養家糊口,除此之外,家裏還能補助四分工,換成人民幣能值四分錢。所以人們都很踴躍參加。“光貴人”一般不是苦役,都在後勤或者指揮部,也是滿工加二分,也是有補助的。當時流傳一個順口溜兒:“餓不死的僧,栽不死蔥。”“僧人”指的是做飯造廚的人,“蔥”指的是指揮部那些當官的人,走馬燈似的幹部們無論調換到那個單位,都會綠油油的像大蔥一樣茁壯肥嫩。

村東三裏外的永光河,又叫留壘河,是海河的分支,因在雙塔永光村村東附近,所以在當地叫永光河。為季節河,旱季幹涸無水,雨季河水猛漲,經常發生洪澇災害。通過響應毛主席根治海河的號召,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國策,有效地控製了當地的洪澇災害。並在永年下堡店村西的河道中建立了高空提放水閘,便於旱時儲蓄,澇時放水,又在雙塔永光村建起了楊水站,這樣可以旱澇保收,提高了充分利用率。

有資料記載為證:

“留壘河,是以途徑HB省仁縣留壘村為名,在縣境內長21.4公裏。原排水能力為20--40立方米/秒,兩岸鹽堿嚴重。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群眾對留壘河進行過3次擴寬、複堤和清淤治理。1951年,縣政府組織5200名民工進行疏浚複堤,全長23.7公裏,動土4.99萬立方米,用工2,2萬個。為確保滏陽河分洪安全,1957年11月,對留壘河左堤進行擴寬,井從尼莊橋北開挖新河,改道環水村南人北澧河。共動土65.77萬立方米,用工30.32萬個,排水能力達到40立方米/秒。1964年春,進行水毀工程修複,共動土60.36萬立方米。1967年冬至1968年春,在根治海河第一期工程中再次對留壘河進行擴挖,河槽底寬25米,邊坡1:3,兩邊各有約30米寬的灘地,兩岸堤頂寬5米,設計泄洪排瀝標準5年一遇,流量184.5立方米/秒;校核標準為十年一遇,校核流量36.5立方米/秒。現已成為連接永年窪和犬陸澤的主要泄洪排瀝河道。留壘河位於滏陽河與洺河之間,全長65km,是滏陽河流域主要的排洪河道。”

“留壘河原名牛尾河,是縱貫雞澤一條人工排澇問道,流經雞澤雙塔、曹莊、風正、雞澤四個鄉鎮,境內全長19.7公裏。河身平直、河槽平均口寬50米,深56米,河底縱坡1/4700,堤距130米,設計標準五年遇,設計流量為158立方米每秒。加上灘地行洪最多可達200立方米每秒。留壘河上接永年、肥鄉境內的生產團結渠,擔負著排除永年窪和沿途積水以及從蓮花口閘,分流溢陽河的洪水。洪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期短而又集中,來時猛,泄時快。1977年在西關建成一座大型浮體閘,1977年至1982年年平均蓄水量680萬立方米。

當年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最高指示,HB省全省各縣成立根治海河指揮部,每個大隊都要按照人口下達任務,全HB省當時農村人口大約4000萬,40萬海河大軍人背、車推光榮完成任務……”

下麵還有一條簡訊可以佐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主席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自1958年開始,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從上遊到下遊,從支流到幹流,對海河水係進行了全麵根治。上百萬治河大軍包括中小學生、家庭婦女也揮鍁上陣,完成了大大小小一係列整修工程,從根本上對海河進行了治理,終於使海河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