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知識有如其他各門自然科學一樣,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中國醫學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同自然災害、猛獸、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發展而成的。在中國曆史上,曾有“神農氏嚐百草”、“伏羲氏製九針”、“燧人氏取火”等有關醫藥起源的古老傳說。 “神農氏嚐百草”是史書上記載最多、流傳最廣的傳說。《淮南子?修務訓》說:“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嚐百草之滋味……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記?補三皇本紀》也有類似的記載:“神農氏以赭鞭(紅色的竹根)鞭草木,始嚐百草……始有百藥”。這些材料說明,我國古代的藥物知識可能是“神農”時代的人們在采集可食植物的漫長曆史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經驗。最初人們並不知道哪些是可吃的,哪些是有毒不能吃的,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可能會吃進一些有毒的東西,結果使人體出現皮膚發癢、腹痛、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有時甚至引起昏迷死亡。但有時,人們也會吃了某些東西後,減輕或消除了原有的頭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經過無數次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有毒的,哪些能夠減輕或消除人體的某些病痛。這樣,就產生了一些植物藥學知識。畜牧氏族的成員,在獵食動物中,吃了某些動物治好了某些病,於是逐漸發現了動物的藥用價值。隨著人類采礦和冶煉技術的發展,又了解了一些礦物學知識。我國古代的藥物知識,就是古人在從事采集、狩獵以及畜牧業、農業、礦產業等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當人類學會用火之後,食物由生吃進步到熟食,這不僅擴大了食物的來源,縮短了食物的消化過程,而且在燒煮時還可以對食物進行消毒滅菌,從而有利於人類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和延長壽命。同時,在用火過程中,人們還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砂土熨燙腹部或關節,會減輕腹痛、關節痛,用火燒灼局部皮膚,可以治療牙痛、胃痛等。這也許就是後來中醫的熱熨法、火灸法的雛形。“燧人氏取火”也因此被視為醫藥起源的另一途徑。

中醫藥起源的又一傳說是“伏羲氏製九針”說。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勞動條件極端惡劣,他們在生活和生產中,身體的某些部位常會不慎碰撞上尖石和荊棘,有時甚至撞破出血,但有時卻能意外地發現某些原有的病痛竟會因此而減輕或消失。久而久之,人們領悟到,人為地刺激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收到療痛的效果。不過在當時,用於刺激身體的工具是非常原始的,是一種稱之為“砭石”的石器,這在我國古代典籍裏多有記載。如郭璞注《山海經》說“砭針,刺痛腫者”,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我國現存較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說:“故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砭石才逐漸演變發展為石針、骨針、竹針、陶針,直至漢代,產生了金屬針具,從而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針刺療法。 此外,原始社會後期,人們在狩獵歸來、農業豐收、嬰兒降生和社交活動時,往往利用舞蹈的形式表達他們美好的願望、勞動的歡樂和豐收的喜悅。通過這些活動,人們發現舞蹈有消腫、解痛和舒筋壯骨的作用,於是中醫上取材於一些舞蹈動作的導行療法也由此而形成了。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醫學知識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和生活經驗中逐步發現和慢慢積累起來的。在對醫學知識進行整理總結,使之上升為係統的醫學理論的過程中,氏族中的“巫師”或“酋長”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醫學起源問題上,又有“醫源於巫”、“醫源於聖賢”之說,但並不能因此否定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在醫學起源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古代醫事製度】

中國的醫事製度在西周時期就初具規模。據《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已建有醫官製度,把從醫者分成醫師、士、府、史、徒等不同職業、不同等級。其中醫師為眾醫之長,掌管國家醫藥的行政法令,同時管理且協助各科醫生辦好醫療衛生事務。醫師的下屬官職為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種。食醫,主管王室之飲食衛生,相當於現代營養師,疾醫,近似今天的內科醫生,主治萬民之疾苦;瘍醫,專管醫治腫瘤、潰瘍金創、骨折等病,相當於現代外科和骨傷科醫生;獸醫,專理牲畜之病。士之下的府,掌管藥物、器具和會計事務;史,掌管文書及醫案;徒,供役使、看護。醫生等級的升降和俸祿的多寡,年終由“醫師”考核,根據成績優劣,確定他們的級別和俸祿。考核的標準是臨床的治愈率,“ 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周代還製定了一套病曆記錄和報告製度,規定醫生必須詳細記錄病人的治療經過,對於死亡的病人要求作死亡原因的分析報告。這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曆記錄製度。 在隨後的秦漢、晉、五代、隋等朝代,我國的醫事製度更趨完善。無論是醫療機構的設置,人員的編排,還是管理、考核製度的製訂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特別是到了唐朝和宋朝,其醫事製度代表了我國古代醫藥管理的最高水平。 在唐朝,建立了集管理、醫療與教育於一身的太醫署,太醫署隸屬於太常寺。【醫生稱“大夫”的由來】

大夫,在古代是一種官名,如諫議大夫,禦史大夫,多係中央要職和顧問,但都不是醫官。到了宋代,我國的醫務製度和醫學管理,都有了相當的發展。當時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22種之多,官階如大夫、郎中、醫效、祗侯等,就大夫而言,就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等。後來,人們以大夫是醫官中最崇高的職位,就把大夫作為醫生的尊稱。又因為醫官中有郎中一職,因而也有人把醫生稱作郎中。 不過,在習慣上,不論在筆記還是在小說裏,大夫和郎中也略有區別。一般設館醫人的醫生,稱為大夫;草藥店或流動行醫的醫生,稱為郎中。所以以後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古代的女醫生】

漢代的義穔,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位女醫生,她懸壺濟世,深受群眾愛戴。相傳漢武帝得知她的醫術後,招她入宮,拜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後等治病,深得太後信任。 晉代鮑姑,是名醫煉丹家葛洪之妻。相傳“艾灸”法是她發明的。 唐代的胡,對養生長壽、吐納導引有獨特見解。她編繪了《黃帝內經圖》一卷,描畫了人體的五髒。 宋代名醫郭敬仲的母親馮氏,醫術也很高明。一次孟太後重病,禦醫治療無效,宋高宗急召馮氏入宮,馮氏隻用一劑藥就治好了孟太後的病。高宗大喜,封她為安國夫人。 明代的談允賢,祖傳名醫。當時的富家眷屬生病,羞於請男醫生搭脈,聞談氏之名,都請她診治。她晚年還寫有《女醫雜言》一書傳世。 清末女名醫曾懿,治病有許多獨特的經驗。她著有《古歡室叢書》一部,內有《女學篇》、《醫學篇》、《詩詞集》三大部分,集中反映了這位清代女醫生行醫救國的雄心壯誌。

【古代的醫院】

我國古代的醫院有多種多樣的形式:1醫療性慈善類型:春秋初期(前7世紀)管仲在齊國首都臨淄創建了養病院,收容聾啞人、盲人、跛足、瘋人和殘廢者進行集中療養。這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醫院萌芽之一。此後,類似醫院的社會救濟機構曆代相傳。隋代、唐代以及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公立或私立的養病院。2傳染病隔離類型:我國很早就認識到疾病傳染性及其隔離措施,傳染病收容所也是醫院萌芽的起源形式之一。隔離傳染病的“時疫醫院”最早出現於西漢。從隋唐時代,我國開始設置麻風病院,名為“癘人坊”。3寺院醫療類型:我國的寺院醫學主要來源於佛教。從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佛教鼎盛,印度醫學也隨佛教傳入我國。不少佛教徒以醫傳教,有的兼做醫生,到附近山上采藥。這樣患者常去求治,寺院也漸漸收住病人。這也是醫院的一種起源形式。4宮廷醫療類型:古代的醫藥成果總是被統治階級占有,因而宮廷醫學被奉為正統醫學。我國自秦漢後曆代王朝,都設有為皇室貴族服務的醫療組織,如太醫署、太醫院、禦藥院等。雖然宮廷醫療組織主要不是收治病人,而是集中一批醫生,隨時奉詔進宮廷為皇室貴族和封建官僚診治疾病,但對於宮人和服役人員,有時還是采取集中收治的辦法。5軍事醫療類型:古代戰爭頻繁,不僅戰爭造成了大批傷病員,而且大量的人口流動也能引起各種疾病。因而,軍醫院的形式也起源較早。東漢時有類似軍醫院的機構,叫“庵廬”。元代以後,這種機構進一步健全,改名為“安樂堂”,令高手醫工用藥看治,並重視對安樂堂醫生的療效考核。

【古代的軍醫院】

春秋戰國時期,軍隊中已有巫醫和方技。凡重傷士兵都安頓到臨時組成的傷兵醫院療養。 西漢時屯駐邊防的部隊中已有軍醫院的設立,並建立了“病書”、“折傷簿”等一係列製度。 漢桓帝延熹五年(162)皇甫規征隴右時因軍中發生流行病,便將傳染者安置在臨時指定的庵廬中,使之與健康的士卒隔離。 唐代在軍隊中已有類似現代救護所的設立,並有了較詳細的醫療後送製度。 地方軍醫院的組織始於宋代,記載比較具體的地方設立的軍醫院是河北知州趙將之設立的“醫藥院”。 類似兵站醫院的組織,在我國曆史上似乎直到13世紀才出現。元代曾設安樂堂,其目的在照顧過往患病的軍人,隨著元朝的滅亡,這一機構消失了。

【古時法醫檢驗製度】

中國古代法醫檢驗製度起源很早。清末法學家沈家本在其《無冤錄序》中曾指出:“大辟之獄,自檢驗始。《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察創,視折審斷’”。可知在春秋時,中國已有法醫檢驗製度。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竹簡《秦律》中,則更係統對法醫檢驗問題作了闡述。如在屍檢中,對“賊死”(他殺)與“經死”(縊死)的現場屍體檢驗記載,描述了損傷性狀,衣服傷與肉體傷的關係,凶器的推定等問題,特別是縊死案例中已注意到生前縊死與死後再縊的區別。同時,在檢驗文書體例上,也出現統一標準格式。它說明,這一時期的檢驗製度已趨於規範化。 在集古代法律之大成的《唐律疏議》中,則進一步完善法醫檢驗製度,其突出表現,就是規定了實行檢驗的三種對象:屍體、傷者及詐病者,類似今天的屍檢和活體檢查。並規定了根據法醫檢驗的不同情節,給予處罰。 兩宋時代,將古代法醫檢驗製度推向一個高峰。其一是法律上確定係統的檢查製度。南宋法律中,有“檢驗”專章,彙集了有關檢驗製度的規定並明確檢驗人員的職責。其二是產生了第一部係統的關於法醫檢驗製度和法醫學的著作——《洗冤集錄》。《洗冤集錄》為南宋人宋慈所著,內容有條令、檢複總說、疑難雜說及自縊、溺死、服毒等五十三目,其中對於各種屍體現象、死傷狀況作了分類分析,據以推定死傷原因,以及在檢驗中應遵循的手續、方法等等。 宋代以後,出現了更多法醫著作,法醫檢驗的內容和形式也進一步完備。《大明律》及《大清律例》中皆規定了檢驗的程序和責任,並在形式上規定了統一的檢屍格式,由主管機關印發各州縣。在檢驗方法上也更加規範化了。

【神農本草經】

中藥學書名,為秦漢時人托名“神農”所作。大約成於公元1世紀或2世紀。原書已佚,其內容由於曆代本草書籍的轉引,得以保存,為世界最早的藥典。現傳的《神農本草經》,是明盧複和清過孟起、孫星衍、顧觀光以及日本森立之等的輯佚本。該書共記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到了公元657年,中國唐代醫官蘇敬等上書,建議重修《神農本草經》,後來朝廷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征召20多人集體編寫,定名《新修本草》。全書增到54卷,記載藥物850種。

【中國是天然藥物王國】

2萬餘名藥材普查工作者經過6年的調查,查明我國藥用動物、植物、礦物資源種類達1萬餘種,刷新了曆史上700種版本的本草記載,比收入藥類最多的《中藥辭典》的記載高出近1倍,其中以雲南省為最多。 在這次中藥資源考察中,還搜集到近2萬份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已收入《中國民間單驗方》一書。這將消除海內外炎黃子孫及世界醫藥學家對中國的這些治病救人的寶貴經驗可能在歲月長河中被湮沒的擔心。這次考察發現的一直在神農架林區當作喂豬草的“五月五”,竟是被日本人讚譽為“福音草”的絞股藍。現代生藥化驗檢測表明,它含有60種人參皂甙,總含量甚至高於人參,使中國植物學界驚歎為“北有長白參,南有絞股藍”!這種草藥在長江南岸各地蘊藏極豐。棲息於內蒙大草原的紅嘴烏鴉,是當地牧人秘而不宣的避孕神藥,被專家稱為此前從未發現的“神奇的天然避孕藥”。神農架地下河的魚肚裏有一種虱子,藥學上稱之為“魚怪”,每尾魚體內隻長一顆,呈乳白色,四肢俱全,初離魚體時還能爬動,是民間治療食道癌的主藥。據有關人士透露,神農架已發現60多種藥物具有抗癌作用,100多種藥物堪列高級保健藥物名錄。

【中藥的產地】

各種藥用植物和動物經過在某一地區長期的生長繁衍,逐漸對該地區環境產生了適應性,因而也就形成了某些藥物的主產地域性。同一種藥物,由於產地不同,其質量和療效就有差異,所以中藥傳統應用經驗,強調“地道”。那種一地所產,其品種、質量、療效均優的藥材,稱為“道地藥材”(也稱“地道藥材”)。《本草衍義》:“凡用藥必須擇土地之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指出了氣候水土自然條件,對藥材生長、氣味形成、療效高低等都有著密切關係。曆代醫家都十分重視道地藥材的應用。眾多的本草文獻也都記載了名貴藥材的品種、產地等內容。如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甘肅的當歸,青海的大黃,寧夏的枸杞,內蒙的甘草,四川的黃連、芎、附子,山西的黨參,河南的懷生地、懷牛膝、懷山藥,雲南的三七、茯苓,江蘇的薄荷,浙江的貝母,山東的阿膠,廣東的砂仁、陳皮,廣西的蛤蚧等。自古以來都被視為道地藥材,傳沿至今,享譽國內外。

【中藥之鄉集錦】

人參之鄉——吉林省撫鬆縣; 黨參之鄉——山西省平順縣; 田七之鄉——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天麻之鄉——河南省新縣; 銀花之鄉——山東省平邑縣; 菊花之鄉——浙江省桐鄉縣; 銀耳之鄉——四川省通江縣; 山藥之鄉——山西省平遙縣; 枳殼之鄉——江西省靖安縣人; 知母之鄉——河北省蠡縣; 木瓜之鄉——安徽省宣城縣; 黃連之鄉——湖北省利川縣; 黃芪之鄉——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 甘草之鄉——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 阿膠之鄉——山東省東阿縣; 蜈蚣之鄉——浙江省岱山縣; 茯苓之鄉——湖北省羅田縣; 蟾蜍之鄉——江蘇省啟東縣; 澤瀉之鄉——福建省建甌縣; 銀杏之鄉——河南省新縣; 藥材之鄉——江西省靖江縣樟樹鎮。

【中藥命名】

中成藥的名字,五花八門,構思別致。 以主藥的名字命名:一個中藥方劑,以主藥、輔藥、佐藥、引藥共同配伍組成,其中主藥起主導作用,根據配伍特點,於是有的中成藥便以主藥的名字命名:如山楂丸、首烏片、板蘭根糖漿等等均屬此類。 以該成藥的主要功效命名:如安神補心丸、補中益氣丸、降壓丸、開胸順氣丸等等。 以主藥和主要功效命名,如牛黃清心丸、附子理中丸、銀翹解毒丸、止咳枇杷露等等。 以藥味的數目命名:如十全大補丸、五味子補腎丸、六味地黃丸等等。 以服用對象命名:如婦女通經丸、婦科再造丸、孕婦金花片等,老人用的國公百壽酒、益壽補腦汁、延年益壽精等,小兒則用小兒涼寒丸、小兒至寶丸、娃娃寶、肥兒糖漿等等。 以治療部位命名:如牙痛水、胃痛片、骨痛酒等等。 以藥品適應症命名:如痔瘡膏、喉炎片、風濕關節炎丸、白帶丸、感冒片等等。

【“中藥”一詞的由來】

中藥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然而在傳統的醫藥典籍中卻未見“中藥”一詞,而隻有“藥”。“中藥”術語是在西藥傳入我國時開始出現的。 西方近代醫藥學的早期傳入,可追溯至明末清初。 鴉片戰爭前後,西藥知識更進一步傳入我國。到1905年全國西醫院達166處,診所241處。與此同時,西醫藥學校也陸續在我國出現。1865年我國開始自辦西醫藥教育,在同文館中設立醫學科。辛亥革命後西醫學教育逐漸推廣,北京、杭州、沈陽等城市都設立了西醫藥學專門學校。1840年以後,西醫藥學書籍,從合信所編譯的《全體新論》等書開始,其後又有《西醫略釋》、《內科全書》、《西藥大成》、《藥性總考》、《英國醫藥方》、《西醫舉隅》等有關西醫藥方麵的書籍20餘種相繼出版。我國西藥廠的出現,是從1853年上海老德記藥房開始的。1868年又有科發藥廠,1886年屈巨代藥房等等。 由於西醫藥的影響日益擴大,到本世紀20年代,在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了中西醫藥同時並存的局麵。人們為了同傳入的西醫、西藥相區別,將我國傳統醫藥,分別稱之為中醫或漢醫、中藥或漢藥。正是由於西藥的傳入,才出現了與之相對應的“中藥”一詞。

【中藥得名趣談】

中藥,是中華醫學寶庫的瑰寶。中藥品種繁多,據《本草綱目》記載就有1890種之多。中藥應用的曆史久遠,據記載已有2000多年。而中藥藥名,取名生動形象,準確貼切,精短易記,又富於寓意,顯示出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中藥的名稱,常有一定的來曆。如芍藥(白芍、赤芍),就是綽約的諧音,因其花容綽約而得名。連文人也受其啟發,用“豐姿綽約”來形容筆下的女主角。粗略歸納有—— 1因形狀而得名:如人參,其根的形狀像人,所以叫人參;牛膝的莖節膨大,好像牛的膝關節;狗脊的根莖上有金黃色的茸毛,好像金毛狗的背脊。 2因滋味而得名:如細辛因其味苦辣;五味子,因其有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白鮮,則是因為它有羊膻味;酸棗仁自然是因其酸;苦楝子也自然是因其苦了。有的名稱是因其生長季節而得來,如半夏,在農曆五月間成熟,剛好是夏天過了一半,因而叫半夏;忍冬,則是因其葉雖臨寒冬也不凋零而得名。 3名字與其功效有關:如益母草能治療婦女疾病,石決明、決明子,則因它們能明目;遠誌,因其能“益智強誌”而得名;王不留行,是下奶藥,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也不能留其行”;將軍(又名大黃),是瀉下藥,能推陳致新,“勘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叫將軍;淫羊藿,是助陽藥,古書記載:“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蓋食此藿所致”(豆葉叫藿。此葉似豆葉,故叫淫羊藿);當歸,李時珍說:“古人娶妻為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黃耆,耆是長者的意思,黃耆色黃,且為補藥之長,所以叫黃耆;羊躑躅,因“羊食其葉,躑躅而死”而得名,它的名字向人們展示了它可怕的毒性。 4因其生長環境而得名,如沙參,宜種於沙地,所以稱沙參;車前,則因其常生長於道邊車轍之間,這倒為采集者提供了線索。 5藥名因人名而來,如劉寄奴,就是宋高祖劉裕的名字(劉裕小字寄奴),是他發現了這個草藥,他注意到用此藥“每遇金瘡敷之即愈”,此後,這個消息傳開了,人們幹脆就把這味藥叫劉寄奴;何首烏,是一位姓何的老頭吃了此藥之後,花甲之年,頭發竟轉而變得烏黑而得名。 6因產地而得名:如川芎、川貝母產於四川;懷山藥、懷菊花產於河南懷慶;黨參產於山西上黨等。 7因顏色而得名:如金銀花,其花蕾初開時為銀白色,後為金黃色;紅花、赤芍、丹參、血竭,因其花色紅而得名;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因其皮色黃而得名;白芷、白鮮皮、白薇、白芨,因其色白而得名;紫草、紫蘇、紫荊,因其色紫而得名;青蒿、青黛、青皮、青石脂,因其色青而得名;銅綠、綠礬、綠薄荷,因其色綠而得名;黑豆、黑芝麻、玄參,因其色黑而得名等。 8因入藥部位而得名:如杏仁以種仁入藥而得名;桑枝以莖枝入藥而得名;白茅根、板藍根以根入藥而得名;菊花以花入藥而得名等。 9因動物名而得名:如蛇含石、貓爪草、虎杖、龍須草、地蜈蚣草、鼠曲草、鴨蹠草、狼把草、鴉膽子等。 10因進口藥材的譯音或譯名而得名:如產於印度、緬甸的訶黎勒,譯音為“訶子”,番木鱉名為“馬錢子”。番瀉葉、胡椒、曼陀羅等也都屬此類。 11因加工炮製的方法和所用的輔料而得名:如酒當歸是用當歸加黃酒炒製而成;艾炭是用生艾葉炒製成炭;薑半夏是用半夏加薑汁製成。 12因數字而得名:如一包針、二醜、三枝九葉草、四京子、五倍子、六神曲、七爪紅、八股牛、九香蟲、十開蔻、百合、千裏光、萬年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