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理】

中藥的藥理理論是從長期的臨床治療效果中總結出來的,主要包括:四性是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寒與涼、溫與熱僅是程度不同,藥物性質實際上隻寒熱兩類。寒涼性質的藥物能清熱、瀉火、解毒、用來治療熱症;溫熱性質的藥物能溫裏、散寒、助陽,用來治療寒症。有些藥寒熱性質不明顯,稱平性,寒、熱症都可以選用。病情複雜往往寒症、熱症並見,治療時溫熱藥、寒涼藥就同時運用。五味是用酸、甘、苦、辛、鹹五種味道來表示藥物不同的藥理作用。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用來治療盜汗、遺尿、腹瀉、遺精等證。甘味藥有補虛、緩急、調和的作用,用來強壯、止痛和調和藥味。有的藥,一種藥有兩種以上的味,如五味子,有酸、鹹兩味,因而表明,一藥可產生多種療效。藥物在體內發揮治療作用有一定的部位選擇叫歸經。麻黃平喘、大黃通便、車前草利尿,它們就分別歸肺經、大腸經、膀胱經。知道藥物的歸經,就可以指導選擇用藥。歸經與性味相結合,就能比較全麵地表示出一味藥物的藥理作用。功效是藥物的具體療效作用。按功效,中藥分為清熱藥、散寒藥、補益藥、解表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芳香化濕藥、消食藥、行氣藥、瀉下藥、驅蟲藥、開竅藥、鎮驚解痙藥、安神藥、利水藥滲濕藥、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止血藥、收澀藥、外用藥等20餘類。中藥的禁忌比較嚴格。如老人、幼兒、體弱者、孕婦,不能用毒性大、作用猛的藥物,身體漸衰是老人的生理特點,攻邪時注意調補氣血,增強抗病力,做到扶正祛邪;小兒正是生長發育時期,對藥物敏感,要時時保護其脾胃,便能食欲不減、生機旺盛,有利康複;妊娠期用藥,不能損害胎兒;月經期用藥,不能引起月經過多或導致閉經。這些都是中藥禁忌原則。攻效相同的藥物合用,能增強療效,叫相須配伍;功效不同的兩味藥合用,也能增強療效,叫相使配伍;祛痰止嘔藥半夏有一定毒性,合用生薑能使毒性降低,半夏對生薑來說是相畏配伍;生薑對半夏來說是相殺配伍;產生毒性的配伍叫相反;降低療效的配伍叫相惡。上麵六種配伍關係,加上單味藥使用(單行),叫中藥的七情。應運用好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的配伍,避免相反、相惡的配伍,使治病療效高而不產生毒副作用。

中藥按君臣佐使的原則組合,不是同種功效藥物的相加,也不是治各種症狀藥物的湊合。君藥針對病因或主要症狀起主要治療作用,常是一味或兩味;臣藥協助君藥增強主要療效;佐藥或者用來降低主要藥毒性,或是治療次要症狀;引導藥力直達病變部位的引經藥及調和藥味的藥物屬於使藥。標準的處方君臣佐使四組藥齊備,簡單的處方也可以不用輔藥或佐使藥。

【古代行醫的招牌:葫蘆】

古時候,葫蘆與中醫有著密切的聯係。人們在電影或電視中經常看到治病的郎中要身背葫蘆,以為那是裝藥用的器具。其實,它是行醫的“招幌”。 據記載,用葫蘆作為醫生的標誌始於漢代。相傳,東漢時市井小吏費長房為人聰敏好學。一天,他見一位賣藥老翁在市散後跳進酒店牆上懸掛的葫蘆裏,便覺得此人決非尋常之輩。於是,費長房便在酒店掛葫蘆處備好一桌酒席等候他。待老翁從葫蘆中出來,他立即跪拜,請求老翁傳授醫術。老翁見費長房一片誠心,將他收為徒弟…… 從此以後,郎中行醫便用葫蘆當招牌,以表示醫術高超。人們隻要在街頭尋到葫蘆,就可以找到醫生。

【中醫學裏的精氣神】

中醫學很講究精氣神,“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這三者的盛衰存亡,都關係到人體生命上的生死,所以精氣神是人的生命根本。 在古代講究保健養生的人都把“精氣神”稱為人身的三寶,如人們所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如五髒藏精,精為神之宅舍,有精才能有神,所以“積精”才可以“全神”。精傷,神就無所舍,是為失守。這是精與神的關係,也就是精為體,神為用。精不但為神之宅,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人無氣則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中說“精化為氣”(精可以產生動力)。這是精與氣的關係。同時氣也能生精,如同一篇中又說“氣歸精”(氣又可以充實轉化為精,沒有氣的動力,精也就無所生)。 總之,“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亦死”的闡述。所以,一個人隻要精足、氣充、神全,自然能夠祛病延年。 “保健”的運動鍛煉內容,實質就是使人的機體“精氣神”能充沛、旺盛,從而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當然,這裏麵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即眾所周知的“功夫”。保健、養生、氣功、武術各有特色,但又相互為用,它和中醫的實踐和理論是息息相關、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 這種傳統的保健內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從精神修養、起居飲食、藥餌調攝、鍛煉運動來看,都是保健養生,康壽延年,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身的運動,練氣當先。

【中醫源流三字經】

中醫史,越千年,流與派,出一源。 有內經,及傷寒,本草經,金匱篇。 難經書,號經典,為後學,立規範。 漢華佗,外科專,曾創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派經,廿四脈,始貫統。 皇甫謐,針灸通,專書始,甲乙經。 巢元方,病理尋,撰名著,源候論。 唐王冰,攻內經,注素問,釋文行。 孫思邈,醫理精,倡醫德,千金名。 宋錢乙,兒科長,著直訣,多新創。 陳自明,婦科詳,編精要,著良方。 金元時,四大家:張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劉河間;重脾胃,李東垣; 陰不足,陽有餘,主相火,朱丹溪。 李時珍,本草專,著綱目,海外傳。 楊繼洲,鑽針灸,集大成,詳且周。 陳實功,外科精,詳其學,曰正宗。 張介賓,重命門,著類經,擅溫腎。 葉桂書,溫熱論,闡病機,研究深。 程鍾齡,內科精,著心悟,切實用, 江筆花,醫鏡撰,髒腑綱,藥類編。 釋傷寒,有柯琴,獨見解,尤創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瘀湯,驗於今。 以外治,療內疾,獨一家,吳師機。 唐宗海,血證論,彙通派,誌革新。 張錫純,出晚清,參西學,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醫之宗,數金鑒。 解放後,倡繼承,棄糟粕,存其精。 中西學,長並存,相結合,為立新。

【中醫術語】

四診,望聞問切

是眾所周知的中醫術語。此外還有許多這樣的中醫行話,茲擇若幹介紹於後。

五氣、五味、五臭

是中醫史上常見的概念。五氣,皮膚對溫度、濕度的感覺,即溫、涼、寒、燥、濕;五味,舌頭對食物的感覺,即鹹、苦、酸、辛(辣)、甘(甜);五臭,鼻子聞到的五種氣味,即砄、焦、香、腥、朽。

五勞七傷

在中醫學裏有個“五勞七傷”,也有人寫作“五癆七傷”。何謂“五勞”呢?我國漢末醫學家張仲景在其所著的《金匱要略》中說,“五勞”就是五髒勞損,即心勞、肝勞、脾勞、肺勞、腎勞。“七傷”又是指什麼呢?隋朝太醫博士巢元方等人所撰寫的《諸病源候論》中指出: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大飽傷脾;形寒飲冷傷肺;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誌;風雨寒暑傷形。

八綱辨證

是中醫分析病疾的常見方式,即指從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個方麵去歸納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和印證雙方力量消長情況。

八法

中醫學名詞。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療方法的總稱(見《醫學心悟》)。汗法有開泄腠理、解除表邪等作用;吐法有湧吐痰涎、胃中食積及毒物等作用;下法有通便除積、蕩滌實熱、攻逐水飲等作用;和法有和解表裏、理氣和中、扶正祛邪等作用;溫法有回陽救逆、溫中祛寒、溫通血脈等作用;清法有清熱解毒、清氣涼血等作用;消法有消食導滯、消瘀散結、化痰化濕等作用;祛法有補益精血、培補元氣等作用。

十問

中醫學名詞。問診的主要內容。明張景嶽把問診的重點歸納為“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色脈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清陳修園刪去末兩句,補上“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問診內容更為全麵。

【中醫的國際流派】

據文獻研究,一般可劃分為三個中醫國際性流派。

日本流派

日本中醫由中國隋唐時僧醫及鑒真赴日而傳入。明代田信三喜氏傳入金元李朱醫學。其由弟子曲真漱道三氏改為日本流派的“道三派醫學”,將中國醫學日本化,其後江戶時代由於以《傷寒論》為中心的複古運動,形成了“古方派”,影響至今。

朝鮮流派

由於地理與中國接近,李王朝時代許浚編著了《東醫寶鑒》,形成了朝鮮的中醫體係,其基本理論仍以《傷寒》、《金匱》為主。19世紀中葉,朝鮮著名醫學家李濟馬又在《東醫寶鑒》學術成就的基礎上創立了四象醫學。

中國流派

中國大陸、台灣省、香港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僑地區,以《內經》、《傷寒論》等為基礎,依六經及八綱理論,辨證施治,一旦決定疾病類型,即可配伍與其相對應的中藥主治,此即隨證用藥施治。在中國以《傷寒論》的出現成為臨床醫學體係的起點,但因《傷寒論》的理論不能通治百病,因而產生了補充傷寒論之不足的金元醫學及清代的溫病理論。其後再加上西洋醫學之傳入,而形成了現代中醫學。中國流派是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今天的麵貌。【國際“中醫博士”】

遼寧中醫學院教授李玉奇由於在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方麵的高深造詣,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國際醫科交流大學授予“中醫醫學博士”。這是國際上授予的第一個“中醫博士”。 李玉奇從醫50多年,對胃癌、癌前病變阻擊研究很有成效。他的觀舌識病法被稱為國內一絕。他根據中醫人體各個髒腑器官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協調、相互作用,在病理中相互影響、彼此轉化的道理,創立了局部病變、整體治療、本髒罹患、調理他髒、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寒溫並用、陰陽共調等一係列有效的醫療方法。國際上醫學專家認為他的觀點開擴了醫學的思路。

【中藥店緣何稱“堂”】

中國各地的中藥店,大多稱“堂”,如“樂仁堂”、“同仁堂”、“同德堂”等。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中醫師在簽名落款時往往在名字前冠以“坐堂醫生”四個字。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出自醫聖張仲景坐堂行醫之典故。 張仲景,東漢南陽人,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為人治病的故事,心裏很感動,就拜同鄉名醫張伯祖為師,盡得其傳,加上本人勤奮好學,很快超過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官至長沙太守。當時傷寒等疫病流行,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身為太守仍孜孜不倦地鑽研祖國醫學,為民治病。尤其是,公然打破官府清規戒律,坐在辦公的大堂上行醫,為病人診脈開方,辦公行醫兩不誤。後來,他還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醫”四字。後人寫詩讚頌他“官隨民願守長沙,心涵胞與萬千家。興亡盛衰同禍福,坐堂行醫惠無涯”。

【廣集宮廷秘方的同仁堂】

享譽海內外的國藥老店北京同仁堂,創建於清康熙己酉年(1669),迄今已有320年的曆史,創始人樂尊育先生出生中醫世家,曾任清宮文書檔案吏目,性喜閱方書,喜辨藥味,又藉職務之便,收集了大量宮廷秘方、古方、絕方、民間驗方和祖傳秘方,創辦了同仁堂,製售成藥。同仁堂的藥素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馳名,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同仁堂藥庫發現存貯了大約150年的1000多丸成藥,依然色澤鮮豔,藥香濃鬱,質地完好,由此可見同仁堂製藥的絕佳工藝。同仁堂製藥多采用宮廷秘方。光緒十五年再版的《同仁堂藥目》收載的495個藥方中,近半數為宮廷秘方。宮廷秘方出自禦醫之手,立方嚴謹、用藥穩妥,可謂中藥之精華。長期以來同仁堂嚴格恪守古訓:“炮炙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因而盛譽經世不衰。 同仁堂傳統成藥中最負盛名的首推“十大王牌”。即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人參再造丸、大活絡丹、牛黃清心丸、紫雪散、女金丹、虎骨酒、參茸衛生丸和局方至寶丹。其中牛黃清心丸被港澳同胞稱為“科學涼茶”。另外,同仁堂的產品中還有白鳳丸、國公酒、安神健腦液、牛黃解毒片、狗皮膏藥等“十大名藥”。這些藥品行銷全國各地,遠銷港澳地區及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瑞士、法國、意大利等數十個國家。

【巾幗醫家第一人】

時在漢武帝時河東郡(今山西夏縣一帶)的一個偏僻鄉村裏,經常有一個年方及笄的農家女子義穔到山中采草藥送給方圓幾裏的鄉親們服用。義穔自幼聰明伶俐,對民間醫藥十分偏愛,遇有醫生走村串戶看病,她總愛站在旁邊,閃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看醫生怎樣望、聞、問、切,或豎起耳朵,聽醫生講解醫理,並虛心求教。久而久之,她不僅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而且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為她以後在醫藥方麵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天,外村抬來一個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病人的肚子脹得像一個灌滿了氣的皮球。義穔對病人仔細診斷後,取出幾根針在他的下腹部和大腿部紮了幾針,然後拿出一包自製的藥粉撒在病人的肚臍上,同時給病人熬服湯藥。三天以後,病人腹脹開始消退,呼吸變得均勻,不久就痊愈了。自此以後,義穔的醫名便在方圓百裏傳開了。 漢武帝聽人說起義穔醫術高超,便派人專程暗訪。結果證明義穔不但擅長內科疑難雜症,而且對外科、針灸也頗精通,所用藥物雖不貴重,隻是些山間的草木藤葉,但療效極好。於是,漢武帝便詔她入宮,封為王太後的特別侍醫。 據有關史籍記載,最早出現女醫家的國家是中國,而義穔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女醫生。

【桐君:我國醫學鼻祖】

在桐廬,桐君故事老幼皆知。相傳,桐君住在桐君山上一棵桐樹下的一個茅棚裏,手提葫蘆,勤采草藥,為民治病,“桐君山”、“桐廬”由此得名。現經考證,桐君是黃帝時人,是我國研究中醫藥理論的最早學者,他創立的“君、臣、佐、使”(即現稱“主藥、輔藥、佐藥、引藥”)這一藥物配伍原則為中藥學奠定了基礎,記錄桐君中醫藥實踐與理論成果的《桐君采藥錄》三卷成了我國最早的中醫藥學經典著作。 這一重要考證,經過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醫學專家馬繼興教授等權威人士的論證得到肯定,清代名畫《桐蔭問道圖》中桐君儀容謙和,撫須捋髯,儼然學者風度;向桐君問道的一老一少拱手環立,一位俯首低眉,另一位恭敬發問。這幅名畫給人啟示,桐君不是一般的鄉村醫生,而是我國曆史上研究中醫藥卓有成就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