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學婦科之最】
唐代大中初年昝殷所著《產寶》(又名《經效產寶》)一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此書原已散佚,後在日本發現得以重新刊印。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帶下”泛指婦科疾病)”。由此可知,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是我國最早被稱為婦科醫生的人。 古代著名醫家巢元方(550—630),在其所著《諸病源候論》中詳細闡述了人工流產的適應症:婦人懷孕以後,如果瘦弱或有疾病,即不能養胎,而且對孕婦的身體有害,可以考慮將胎兒去掉。這是我國最早提出“人工流產”的醫生。 據宋代陳自明(1190—1270)所著的《婦人良方大全》一書中記載,公元454年,褚澄有關於實行晚婚的主張和理由,提出“男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理由是“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孕,孕而育,育而堅強壯壽”。南齊時期的褚澄,應是我國最早提出晚婚主張的人。在2000多年前的古醫籍《素問?腹中論》中,記載有一名叫“四烏魚則骨一蘆茹丸”的方劑,方中用烏魚則骨(即烏賊骨)四份,蘆茹(即茜草)一份,共研細末為丸,主治婦女血虛精虧氣傷而致的血枯經閉之症。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方是我國最早用於婦科疾病治療的第一個方劑。
【古老神奇的藏醫藥】
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紀,藏族先民們就認識到一些動植物可用於治病。藏醫創始人之一宇妥?雲登貢布於公元8世紀編著《四部醫典》,奠定了藏醫學理論體係。這部醫典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配方。全書配有80幅彩色係列圖畫,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成套彩色醫藥教學掛圖,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藏醫彩色圖本。 西藏和平解放後,政府大力扶持藏醫藏藥事業,50年代派出多批醫療隊進藏,60年代多次組織藏漢醫務人員對藏醫藏藥進行整理和研究。國家撥款用於發展藏醫藥事業的經費逐年增加,使停滯不前的藏醫藏藥加快了發展步伐。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可說是藏醫藏藥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1990年與1951年相比,醫院人員從73人增加到427人,病床從無增設到200張,總建築麵積從366平方米增加到30678平方米。醫院的建築、設施、環境真是棒極了。醫院設藏醫、天文星算兩個研究所,還有一個年產10萬公斤藏成藥的工廠和8個臨床科室、6個醫技輔助科室。現在每年診治病員26萬人次(含門診、住院、巡回、家庭病床、郵醫),這所藏醫院被中外人士譽為高原明珠。 “明珠”豈止一顆!全西藏已辦起11所藏醫院,70個縣醫院設立了藏醫科,還有680多位民間藏醫活躍在農區牧場。80年代誕生的自治區藏醫學校和藏醫學院,已將500多名中、高級藏醫藥人才輸送到醫療第一線。1992年首屆藏醫大學畢業,結束了藏醫寺院傳授的曆史。 藏醫藏藥的研究也取得豐碩成果。自治區藏醫院搜集、整理、出版的藏醫名著達700多種。《四部醫典係列掛圖全集》1986年獲中國圖書獎。藏藥治療萎縮性胃炎臨床隨診研究獲衛生部1988年科技進步三等獎。藏醫藏藥項目獲1989全國首屆科技貸款成果展覽會銀獎。13種藏成藥獲1989年全國星火計劃成果適應技術展覽會金獎。70味珍寶丸(然納桑培)獲1990年首屆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神農杯”金獎,常覺珍寶丸獲“神農杯”銅獎。 藏醫藏藥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80年代,在意大利和美國分別舉行了兩次國際藏醫會議。近些年每年都有不少國外專家、學者到西藏考察藏醫藥。生長在高原的藏醫專家還飄洋過海應邀出訪日本等國講學。
【古人消暑十法】
古人巧思奇趣有許多消暑妙法。詩人白居易有消暑詩雲:“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此其一。晉陶淵明每到夏天,高臥於北窗之下,清風徐來,自稱為“羲皇上人”。此乃二。蘇洵有“一靜可以製百動”之句。此乃三。陸遊詩雲:“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明月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柳蔭樹下,蓮池水旁,是消暑之極佳處。此乃四。清代江蔔蔔又詩雲:“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桑實畫風。風來無質難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在柳蔭下乘涼,會使人有涼風拂麵之感。此乃五。北齊魏收,夏天坐板床,隨逐樹蔭,讀書不輟,頓忘溽暑。此乃六。唐開元時宰相姚崇,盛夏穿糸希,騎小馬,漫遊樹蔭,煩熱全消。此乃七。唐時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此乃八。明高濂《遵生人箋》曰:“霍仙別墅,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此乃九。清曹庭棟《老老恒言》:“長夏日曬酷烈,及晚尚留熱氣,風即挾熱而來。故臥房隻宜清晨洞啟窗戶,以散進夜之鬱悶,日出後俱必密閉,窗外更下重幃遮隔,還透微光……枕簟皆含秋意”。此乃十。
【“病”的諱言婉語】
古人交往,談及疾病多用諱言、婉語、敬詞。這也是古代的一種文明禮貌。 “違和”意謂身體失於調和而不舒適,常用作稱他人患病的敬詞,如“貴體違和”、“玉體違和”。語出《南史?劉傳》:“(蕭)暢曰:‘公去歲違和,今欲發動。’顧左右急呼師視脈”。“無恙”是無疾無憂、平安無事之意。也是常用的問候之語。典出《戰國策?齊策四》:“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神異經》載,古代傳說北方有獸名犭恙犭恙,經常為患,黃帝殺之,自此人無憂疾,謂之無恙。 “采薪之憂”是自稱有病之婉辭。語見《孟子?公孫醜下》:“孟仲子對曰:昔者對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朱熹注:“言病不能采薪。”後也泛指生病。“造化小兒相苦”是患者自言疾病的趣語。《新唐書?杜審言傳》:“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造化小兒,謂司命者,用以指命運,是一種風趣的說法。 “勿藥”意即不用服藥而病自愈。語出《易經?無妄》:“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後沒用稱病愈為“勿藥”或“勿藥之喜”,與現代漢語中常用的“康複”、“痊愈”等詞,意思相同。
【形象生動的病症】
說來有趣,人體內某些器官、組織由於發生病變而引起一些看得見或感覺到的奇特征象,有不少是以動物或小昆蟲的名字來命名,它形象生動,給人以深刻印象。
馬鞍鼻
梅毒侵犯口鼻,多在未會走路前死亡,即使勉強活下來進入晚期的先天梅毒,則出現畸形,如扒鼻子,硬軟顎穿孔、缺損,說話成噥鼻子。
猿耳
在耳朵的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生變異和畸形,通常耳廓上方有一向後突出的尖或向外側突出的肥厚部,相當於猿耳的耳尖。
貓喘
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狹窄的心前區,用手輕捂住,可以感到類似貓樣的震動感。這是由於心髒內的血液經過狹窄的二尖口,流到較廣的部位,所引起的漩渦運動,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產生的震動傳到胸壁所引起。
象皮腫
絲蟲病人的雙腿,像象皮腫,民間有稱發牛火,是下肢單側或雙側小腿組織內的淋巴管被阻塞、擴張或破裂,使淋巴液向外溢出,引起皮下纖維組織大量增生及皮膚增厚,變得粗糙。 此外,還有雞胸、駝背、鵝口瘡、蜘蛛癡、牛眼、狐臭、雀斑、豹紋狀皮膚病……
【唐代的假眼】
在《全唐詩》中,發現一條寶貴的醫學史資料。唐中朝著名詩人施肩吾曾寫過一首《嘲雀嘏》詩,詩雲“二十九人及弟,五十七眼看花”。唐朝舉子中進士後,往往要遍訪長安名花,並有探花宴之盛會。此處“二十九人”為何寫成“五十七眼”呢?好在詩下有注雲:“肩吾與嘏元和十五年(820)同第,嘏嚐失一目,以珠代之。”(施肩吾詩及注均見《全唐詩》卷八七一。)短短二句戲言詩,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醫學史資料,能以明珠裝為假眼,反映了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們的先人即已具備了十分精湛的眼科技術,這也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假眼記錄。
【靈芝為什麼靈】
早在1000年之前,我國民間就流傳著靈芝能起死回生的神話故事。靈芝的確是一味靈藥。然而,它“靈”在什麼地方? 原來,靈芝之所以“靈”,就因為它含有豐富的鍺。鍺是一種金屬元素,鍺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卓越貢獻卻遲遲不為人知,甚至一向被誤解,認為它對人體有毒害。直到本世紀70年代,人們才知道它具有與體內“氫離子”結合的本領,以尿或汗液的方式排出,從而增強了體內氧的供應,有利於加速新陳代謝和延緩細胞的衰老。而且,鍺在人體內隻作極為短暫的停留,不到24小時便排出體外,對人體不會有毒害。 學者們在研究中發現,不少一直被人們視為有補益作用的中藥都含有鍺,如枸杞子、山藥(淮山)、人參,越名貴的含量越多。使人驚奇不已的是,靈芝的含鍺量竟比人參高四至五倍。 所以有的專家說:靈芝之“靈”,看來與它含豐富的鍺是有密切關係的。
【人參古今談】
人參,首載於漢朝《神農本草經》,被列為溫補上品。西晉末年開始栽培,迄今1660多年曆史,我國係世界最早引種。祖國醫學認為,其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固脫生津,保脾養胃,安神益智,治多種疾患。諸如《本經》載人參“主補五髒,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藥性論》謂之“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下不食,患人虛而多夢紛紜”。《名醫別錄》稱其“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本草綱目》記述人參“治男婦一切虛證,發熱出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HTXL〗臟
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癘,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人參亦為與他藥配伍的主品,單說東漢醫聖張仲景應用人參的方劑達41條,明朝大醫家李時珍介紹含人參的處方計62條。 現代醫學分析表明,本品含29種人參皂甙、16種氨基酸、12種無機元素、9種糖、7種維生素及黃酮類物質、甾醇、膽堿、酶等人體需要的營養素。藥理研究與臨床觀察證實,人參抗癌防衰,興奮造血係統功能,調節神經和內分泌係統,尤其性腺。適用於冠心病、低血壓、神經衰弱、久病衰竭、病後虛弱等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症。譬如動物試驗和癌症患者服用人參,增強抗癌免疫係統功能,控製腫瘤發展。日本醫家用連續服每片含蛋白質促進因子10毫克人參,治43例癌症患者,患者增進食欲,減少腹水,改善血象,紅細胞、血紅蛋白升高。與抗癌藥物同時服用,可防止白細胞減少。國內采用人參製劑治癌症52例,亦有同樣療效,且無副作用。又據綜合報道,以人參製劑治下列疾病有效率為:冠心病82%,神經功能紊亂達78%,隱性糖尿病77%,婦女更年期綜合症達92%。
【“甘露”為何物】
封建社會的統治者,認為甘露是一種延年益壽的“聖藥”,“其凝如脂,其甘如飴”,吃了能使“不壽者八百年”。因此,帝王稱它為“天酒”、“神漿”,夢寐求之。有些帝王聽說降下甘露,馬上改變其年號,以甘露命名,如漢宣帝劉詢、前秦苻堅等,都曾以甘露作過年號。還有的帝王,為了祈禱甘露下降,大興土木。如漢武帝在長安城外的建章宮內建造了一座高20丈,大七圍的承露盤。清乾隆帝造了一座銅仙承露盤。一尊銅仙塑像,立於4米多高的石柱之上,手托銅盤,祈求上天賜露。如今這座承露盤還保存在北京。 其實甘露並非“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它不過是蚜蟲的排泄物。 蚜蟲是附生在草木枝葉上的小蟲。全世界已發現蚜蟲2000多種。其中除五倍子蚜蟲外,都是莊稼的大敵。蚜蟲吸取植物的汁液,經過消化係統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質和糖分,然後把多餘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來,灑在植物的枝葉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瑩如雪”,這就是甘露。 最早揭穿所謂“天降”甘露的,是明代學者杜鎬,他說:“……此多蟲之所,葉下必多露,味甘,乃是蟲之尿也。” 蚜蟲排泄的甘露,俗稱蚜蜜。據化學分析,它含有較多的轉化糖、甘蔗糖、鬆子糖等。其中碳水化合物占70%左右,糊精占20%以上,蛋白質占3%。它的確具有一定的滋補作用,但它決不是可治百病的延年益壽的“聖藥”。蚜蜜的危害作用也很大,它不僅會誘致菌類,使植物發生各種病害;還會招引昆蟲,糟踏莊稼的莖葉,造成歉收。 隨著時光流逝,實踐代替臆想,科學代替愚昧,甘露的本質終於被揭示出來。封建帝王把蚜蟲的一泡屎尿,當作天賜的神物,實屬荒唐。
【“蒙汗藥”的藥物成分】
在《水滸》、《醒世姻緣傳》和其他古典小說中,我們常常見到綠林好漢利用蒙汗藥竊取錢財的行徑。對這一神奇的藥物,不少人認為純係無稽之談。其實,古人對蒙汗藥早就有過存疑和研究,並力圖解開蒙汗藥的謎底。他們的辛勤勞動,是彌足珍貴的。檢核古籍,蒙汗藥的藥物構成有以下幾種說法。
“押不廬”說
周革草《癸辛雜誌》說:“回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押不廬,李時珍《本草綱目》曾予著錄,並指出這是一種藥草,麻醉的效果,雖“加以刀斧亦不知”。但是,這一高強度麻醉性能的藥草僅生於中亞和我國西北地區,其他地區很難覓得。蒙汗藥的主藥是否就是押不廬難以斷定。
“草烏末”說
顧名思義,草烏末就是用草烏研磨的粉末。草烏是中醫的常用藥物。《齊東野語》記載:“草烏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後活”。經當代化學分析,草烏含有烏頭堿、新烏頭堿以及次烏頭堿等成份,而其中的烏頭堿對人體的各種神經末梢及神經中樞具有先興奮後麻醉的作用。明定王朱肅的《普濟方》就曾認為草烏末用於麻醉。
“曼陀羅花”說
曼陀羅花是一年生的有毒草本、夏季開花,花冠似漏鬥狀。有些地方又叫鳳茄花、洋金花、山茄子。曼陀羅花是從印度傳入我國的,何時傳入?有待考證。宋人周去非《嶺外問答》說:“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百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藥人草也。盜賊采幹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悶,則挈篋而趨”。曼陀羅的葉、花、果、根均可作藥用,各部分都含有東莨菪堿、莨菪堿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堿。這幾種生物堿都有麻醉作用。其中以花的含量為最高,約占043%,這說明曼陀羅花的麻醉效果較葉、果、根更佳。南宋竇材《扁鵲心書》在記載“睡聖散”這一處方時說:“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即曼陀羅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隻一錢,一服後即昏睡”。這條材料表明至遲在南宋,以曼陀羅花為麻醉藥應用於外科醫療已相當普遍。正因為曼陀羅花的藥理已被人熟識,又易采擷,才成為綠林好漢的殺手鐧。“曼陀羅花”說,較前二說,根據要充分,因此不少古人,以及當代一些中醫認為蒙汗藥的主料是曼陀羅花。
“醉魚草”說
醉魚草,又叫鬧魚草,馬錢科落葉灌木。花和葉含有醉魚草甙和醉魚草黃酮甙。其麻醉性能,對魚類尤甚。《本草綱目》說:“漁人采花和葉以毒魚,盡圉圉而死”。醉魚草對人類麻痹性能也很大,人誤食其花,不久便出現口幹舌燥、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症狀。雖然主張“醉魚草說”不乏其人,但據蒙汗藥“醉人而不傷人”這一條來說,“醉魚草說”似乎不符。蒙汗藥的解藥更使人撲朔迷離。《水滸》記載,蒙汗藥不僅有解藥,而且藥性特靈,吃了解藥,隻消半個時辰,受害者便似夢方醒。但解藥是什麼呢?史無明載。沈括《夢溪筆談》說坐拿草心具有催醒作用。但其可靠性尚值懷疑。因為宋蘇頌《圖經本草》、明定王《普濟方》、李時珍《本草綱目》等醫書均無記載。當代中醫認為毒扁豆堿可以消解蒙汗藥的藥性,但古代有否毒扁豆堿?有人說,甘草綠豆湯可作解藥,因為甘草是常用解毒藥,唐孫思邈《千金方》說:“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同神妙。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稱大豆汁解百藥毒,餘每試之,不及甘草。又能加之甘豆湯,其驗尤奇”。《本草綱目》說甘草對天仙子有解毒作用,天仙子的主要成份是莨菪堿、東莨菪堿等生物堿,與曼陀羅花的成份相近。綠豆性寒,能散熱。甘草、綠豆都是易得之物,配製又極為簡單,以它們作為蒙汗藥的解藥是極有可能的。 對蒙汗藥的藥物構成和解藥,前人作了大量工作,但仍未得出十分可信的結論。其中的奧秘,尚待人們進一步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