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艾和大蒜,舊時家家戶戶過端午必備,稱為“端午三友”。 古人對菖蒲、艾和大蒜的除毒功效早有認識。據《本草綱目》引宗懍《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五日,……是日采艾為人,懸於戶上,可祛毒氣”。《帝京歲時紀勝》說:“五月五日,細切蒲根,拌以雄黃,曝而浸酒……揮灑床帳間,以避毒蟲”。從時令上看,端午節正是大地春濃、大氣回暖的節令,容易流行疾病;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毒蟲也開始危害人們。過去民間每逢端午節總是在門口插上菖蒲和艾,以除毒;吃了難以消化的粽子後,吃蒜頭以助消化,可見把菖蒲、艾和大蒜稱為“端午三友”是有根據的。 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有香氣。《神仙傳》中有這麼一段傳說:“漢武帝上嵩山,忽見有人長二丈,耳出頭下垂肩。帝禮而問之。曰:‘吾九嶷山中人也,聞中嶽石上有菖蒲,一寸九節,食之可以長生,故來采之。’忽不見。帝謂侍臣曰:‘彼非欲服食,以此喻朕耳’”。這雖純屬傳說,但服用菖蒲確可益智寬胸。《群芳譜》載:“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可見石菖蒲自古就為人們所喜愛,並常作案頭清供。《本草》載稱:石富蒲一寸九節者良,久服可烏須發,輕身延年。 艾是菊科艾屬,古名冰台,種類很多,高約1米,葉呈長卵形,羽狀分裂,葉下密生灰白色細毛,七八月間開淡黃色細花,結實滿枝,實中有細子,霜後始枯。艾葉、艾茸入藥,能治腹中冷痛、吐血、便血、月經不調、痛經、崩漏、慢性氣管炎等;艾葉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可治疥癬;艾茸是灸疾的藥品,搗亂如絨,製成艾卷、艾炷,供灸法用。 大蒜古代稱“葫”或“葫蒜”。據記載:它原產在意大利的西西裏,漢代由張騫帶回我國安家落戶。大蒜是百合科蔥屬,多年生宿根植物。大蒜有白皮和紫皮兩種,均含有揮發油、蒜氨酸、大蒜新素、微量碘等。
【“行軍散”的來曆】
三國時期,蜀魏交戰。時值六月,蜀軍將士在又悶又熱的惡劣氣候下長途跋涉,不少人發生暑病,部隊大批減員。諸葛亮召集隨營醫生研究防治措施,由於大部隊處於深山曠野,煎服湯藥十分不便,隨營醫生們一籌莫展。於是諸葛亮打開真人傳授的醫書,經過反複試驗,終於研製出用藥量小,既可外用又能內服的中藥散劑。用這種散劑給患暑病的將士們吹入鼻腔和內服並舉,將士們很快痊愈。 翌年,蜀軍中又發生暑病,隨營醫生們還是用諸葛亮配製的這種中藥散劑,將士們的暑病皆霍然而愈。於是,人們就將這種治暑病的中藥散劑稱為“諸葛行軍散”。後來,這張治療暑病的名方傳到了魏國,魏人就將其易名為“武侯行軍散”。 “諸葛行軍散”和“武侯行軍散”的方名,一直沿用了1000餘年。“文革”中改名叫“行軍散”,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藥理實驗研究】
一般認為藥理實驗研究起源於西方。其實,在我國古代就有過關於中藥藥理研究的記載。 唐朝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曾指出:銅“能焊人骨。六畜有損者,細研酒服,直入骨損處。六畜死後,取骨視之,猶有焊痕”。說明我國早在公元8世紀初,古代醫家已經開始在動物身上做實驗,並證實了銅之所以能促進骨折愈合,其原理是銅被吸收後“直入骨損處”,把折骨“焊”接起來,盡管這種研究方法十分簡單,但已顯露了應用動物進行藥理實驗的萌芽。我國古代比較完整的用動物進行中藥藥理實驗研究的實例,是公元1116年由宋代寇宗〖HTXL〗睪
提出來的。寇氏在他撰寫的《本草衍義》一書中,記載了“有人以自然銅飼折翅胡雁,後遂飛去,今人(用治)打撲損”。 這段文字記錄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中藥藥理實驗過程,同時也說明:現代藥理實驗研究,在西方是近二三百年的事,而我國遠在800多年前就已開始用藥物進行動物實驗研究。
【最古的醫療體操】
我國奴隸社會的末期,出現了用來驅除風濕、舒筋活絡的“消腫舞”。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說的是在堯舜時期,一度洪水泛濫成災,空氣潮濕悶人,使人心情不舒暢,筋骨不舒,兩腿腫脹。後來人們通過實踐,做一種類似舞蹈的動作,能夠使關節得到活動,腫脹得以消除,而且還可以使人覺得心情愉快,這種用於治病的“消腫舞”,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醫療體操了。 “黃帝內經”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亦以中央出也”。我國黃河流域下遊一帶,河流平緩,常發洪水,使人們常患“痿厥寒熱”之病,當時主要是用“導引按蹺”的方法來治療。所謂“按”就是指現在醫療上常用的按摩推拿;而“蹺”則是手舞足蹈的動作,是指跳舞的意思。這段古籍記載還說明我國最早的醫療體操——“消腫舞”產生於中原一帶。
【古代物理降溫法】
我國古代人民在治療溫熱疾病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物理降溫法就是其中之一。《黃帝內經?刺熱篇》中指正:“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
冰敷降溫法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膻中,良”。膻中為心包之穴,以冰敷膻中,來治療急性熱病昏迷等病症,具有物理降溫及穴位刺激的雙重作用。
通風降溫法
清代魏之在《續名醫類案》中記述“張治甫治一人,暑月患頭痛身熱,昏睡,大渴引飲,前醫以感冒治不效。診之,脈大而虛。曰:‘此暑疾也’。即令撤幔開窗,前後左右各置涼水,頓覺涼爽。仍令二童以西瓜汁,連飲四、五盅即愈”。
酒噴降溫法
《續名醫類案》還記載:“龔子才治一婦人,暑月因廚房熱極,遂出當風處脫衣乘涼,即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醫誤以為傷寒,用附子理中湯,一服下咽,立即不語,口中無氣,唇口青紫,診之六脈洪大而數。此熱證誤用熱藥。令以燒酒噴其胸,將鏡樸之,更以新汲水和蜜,用翎沃入其口數次,少頃,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散灌下即活。”
濕敷降溫法
清代俞震在《古今醫案按》中指出:“熱證之極,卒未可解者,汲新井水浸青布互熨之為妙”。
涼水浸漬降溫法
《古今醫案按》記述了葛可久治一士人,得傷寒病,不得汗。葛往視,患者正發狂循河而走。葛就摔其置水中,良久乃出之,裹以重棉,得汗解。這病人因邪入裏,內熱熾盛而發狂奔走,故葛采用冷水浸漬之法,並配以棉被裹身而得汗出,使氣血調和,熱隨汗退而愈。 此外,我國曆代醫學家在治療熱病時還采用冷飲降溫法,湯藥冷飲降溫法等物理與藥物配合的降溫辦法。
【食療的淵源】
遠古時代,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常常誤食一些有毒的食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但有時偶然吃了某種食物,使中毒症狀減輕或治愈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人類逐漸獲得了辨別食物與毒物的知識,掌握了食物治療疾病的性能。 我國周代已有食醫的分科。《山海經》中曾記述吃各種禽獸、魚、鳥、草木,除可令人不饑以外,還能治愈癘、瘧、瘺、狂等症。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藏令法時論》中指出:“毒物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說,藥物的氣味都不免帶有偏性,隻是在人體陰陽偏盛有病之時,藥物才能以偏救偏。但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當配合飲食來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藥療與食療對人體的作用,各有所長,但兩者都是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到唐代,飲食療法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這是現存最早的食療的專篇。它分果實、菜蔬、穀米、鳥獸四類敘述。其序雲:“食能排邪而安髒腑,悅神爽誌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屙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孫思邈的學生孟銑,集唐以前食療之大成,編成了《補養方》,後經孟銑的弟子張鼎增補,改名為《食療本草》。此書把食療向前推進了一步。可惜全書早已亡佚,隻在敦煌發現所存殘卷。就殘卷而論,內容精審,材料豐富,對食物的鑒定、藥性的甄別,都合乎科學道理。 在食療專著中,元朝的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的《飲膳正要》,對常見食物醫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論述。明朝李時珍也很重視食療,他的《本草綱目》,首列水部,認為:“蓋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本草綱目》中收藏了數百種藥用的果、穀、菜和動物性食品。 18世紀之後,人們逐漸認識到食物的基本營養素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現代食物化學的發展,在食療方麵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食療歌】
穀物菜畜養身寶,四性五味任君調。 蘿卜化痰消脹氣,芹菜能降血壓高。 大蒜抑製腸炎發,綠豆解暑最為妙。 番茄補血美容顏,禽蛋益智營養高。 魚蝦能把乳汁補,動物肝髒明目好。 蜂蜜潤燥又益壽,葡萄悅色令年少。 鹽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補腎暖膝腰。 胡椒驅寒又化溫,蔥辣薑湯治感冒。 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補脾食紅棗。 花生能降膽固醇,瓜豆消腫又利尿。 生津安回數烏椒,潤肺烏發食核桃。 不妨勸君多食療,定必少提藥包包。
【長壽食療歌】
生梨飯後能化痰,蘋果消食營養高; 木耳抗癌素中葷,黃瓜減肥有成效; 紫前祛風通脈絡,蓮藕除煩解酒妙; 海帶含磺消淤結,香菇存酶腫瘤消; 胡椒驅寒又除濕,蔥辣薑湯治感冒; 大蒜抑製腸胃炎,菜花常吃癌症少; 魚蝦豬蹄補乳汁,豬牛羊肝明目好; 鹽醋防毒能消炎,韭菜補腎暖膝腰; 花生降醇亦健胃,瓜豆消腫又利尿; 柑桔消食化痰液,抑製癌菌獼猴桃; 香蕉含鉀解胃火,禽蛋益智營養高; 蘿卜化痰消脹氣,芹菜能降血壓高; 生津安神數烏梅,潤肺烏發食核桃; 番茄補血駐容顏,健胃補脾吃紅棗; 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製癌細胞;
【針灸的曆史】
針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古代關於針灸起源的說法,往往與“伏羲氏”、“黃帝”相聯係。說明針灸學的起源已經很早了。 針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已經比較普遍。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名醫,最著名的是扁鵲。有許多古代文物記錄了針灸醫術的發展進程。針灸學的發展必然導致針灸工具的改進。在金屬針出現以前,針灸是用石或骨做的。目前見到的最早古代針灸用的金屬針,是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出土的9根金銀針。針灸工具的改進還表現在針型增多和定型上。《黃帝內經》多次提到“九針”,並對其形製和主要用途有詳細說明。“九針”分長針、大針、毫針、圓針、鋒針等類型。“九針”的名稱和形製,後來雖有些變化,但一直被沿用了兩千餘年。 針灸學發展到漢晉,逐漸完備。開始用圖形表示針灸穴位。一些總結性的針灸著作也出現,其中西晉人皇甫謐撰寫的《甲乙經》是一部重要的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早的針灸著作。該書對針灸治療及穴位都記載詳細而有條理。 唐代開始太醫院中設針灸科,有針博士、針助教進行針灸教學。宋代是針灸學大發展時期,不斷發現新的穴位。1026年,翰林醫官院醫官王唯一科學地總結了古代針灸學成就,整理成《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並鑄造了兩個人體銅模型,全身有穴孔。按針灸學的傳統觀點,《黃帝內經》不載的穴位叫“奇穴”,《圖經》不載的穴位叫“別穴”,合稱“往外奇穴”。銅人穴位是當時的範本,銅人則被用來指導醫官院針灸科學生學習和考試。明代銅人有666個針灸點。 隨著針灸學的發展,元、明、清三代都整理和編纂了一些針灸學專著。這無疑對針灸學的總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但推動針灸發展的主要是針灸醫療實踐活動。 解放後,發現的新穴位已在100個以上,此外還有耳針、手針穴位等,豐富了針灸醫療的內容。
【針灸傳奇】
原始社會,無醫無藥,人們遇到病痛,偶然以小石片刺壓,竟取得意外的效果。這就是最早的砭石、箴(針)石,後來發展為骨針、竹針、陶針、銅針、鐵針、銀針。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500年,即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虢國,隻見滿城悲戚、舉國哀喪,原來是太子突然病故。他趕進宮一看,太子所患的乃是“屍厥症”(類似假死),便急忙針刺三陽五會,不多久,太子就慢慢蘇醒過來。 三國時期,曹操患頑固性“頭風”,每次發作,抱頭痛吟,雖曉諭天下,遍嚐百藥而不能治。後請華佗延醫,取針灸治療,驟獲神功。 宋朝仁宗皇帝病危,百官手足失措,百醫無策。一位叫許希的醫生“針心下包絡之間”,群臣大驚而帝愈。 可是,到了清朝,宣稱“針刺、火灸,實非奉君之所宜”。並於1822年下令太醫院停止針灸和取消對醫家的針灸考試。而日本也曾在1868年推行明治維新,主張西化的浪潮下,冷落過針灸。隻是針灸在日本國民中紮下根,政府未能完全禁絕。 1900年,法國駐華領事粟理,把針灸介紹給法國人民。後來,他幹脆辭掉官職,一心學習和鑽研中國針灸,並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和專著,在歐洲有著廣泛的影響。 英國人傾向保守,直到本世紀60年代,劍橋大學醫學博士菲利克?曼發現針刺的神奇療效後,才急忙趕到維也納、巴黎、東京、北京考察、學習和竭力推廣針灸。 美國醫學界長期輕視針灸,直到70年代,尼克鬆訪華才大開眼界,很快在美國掀起了針灸熱,成立了4000多人的“針刺研究會”,開展了多項科研,其中以針灸消除麵部皺紋法轟動全美。
【古代的針砭】
針灸是我國古代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鐵針出現以前,針灸主要是用石針來進行的,這種石針被稱作針砭或針石。鐵針流行以後,針砭仍然流傳了一段時間,直到宋代才失傳了。 針砭始於何時,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不過,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針砭已經被廣泛地使用,《韓非子?喻老》說:“病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淮南子》也記載,“病者寢席,醫之用針石”,這裏指的針石,就是“砭”。到了戰國末期,鐵針出現,但石針仍然被人們用來治療疾病,經久不衰。 針砭主要是利用按脈絡、刺穴位的方法來治病,它被廣泛地運用於治療中風、小兒麻痹、後天性聾啞等疾病。宋朝時,有個叫李行簡的人,他的外甥女偶然得病,有如中風,名醫曹居白看後,立即取出石針在其腳踝外二寸許的地方紮一針,此女當時就蘇醒過來了。在宋朝的揚州地區,有一個著名的醫生名叫張總管,針砭就是他的看家本領。有一次他外出行醫,恰巧揚州的一個婦女突然得惡疾,隻好叫他的徒弟診治。誰知該徒隻是粗通醫術,雖然找到了穴位,但針卻被血氣所吸不能拔出,後來通過急星馬鋪找回張總管,取出石針,才挽救了這婦女的性命。 針砭還被用於孕婦難產。史載,唐太宗皇後長孫氏懷孕,到了第十個月該分娩時卻數日沒能分娩,於是召宮中醫博士李洞玄調治,李通過號脈,指出難產原因是胎兒以手執母心,遇到這種情況,其結果隻能是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惟一的方法是施用針砭。最後根據長孫皇後的意願,決定留子,於是李洞玄隔腹針砭,石針穿過長孫皇後的腹部直刺胎兒手心,胎兒手痛才撒手。胎兒因此誕生,而長孫氏卻死了,這個胎兒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據說:高宗出生後,有人仍然能看到他手上針砭的瘢痕。由此可知針砭使用之效了。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其實,中華民族世界文明的貢獻又何止是四大發明,如當今風靡全球的針灸,就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偉大貢獻,它被譽為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第五大發明。 所謂“針灸”其實包括針法和灸法兩部分,但因兩者的理論基礎相同,臨床上又常配合使用,所以自古以來就被相提並論,合稱“針灸”。針法,是指用各種針具刺入腧穴或病變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它的前身是新石器時代的“砭石療法”。據考證,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了使用有尖刺的石器刺破癰瘍,排膿放血,或用以刺激身體的一定部位,以消除病痛。到了新石器時代,由於掌握了磨製精巧石器的技術,遂產生了專門的醫療工具“砭石”。這在不少文獻中都有所記述,如《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1963年我國在內蒙古多倫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枚長4.5cm 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來切開膿瘍,另一端為四棱形,可用來放血。這一發掘證實了文獻的記載。其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針具也不斷改進,由最初的石針、竹針、骨針逐漸演變成銅針、鐵針等金屬針具。在《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不同形狀、長短和用途的“九針”,即圓針、鋒針、圓利針、鬕針、毫針、針、鈹針、大針、長針。金屬針具的產生,擴大了針刺治療的適應症,也提高了針刺治療的療效。 灸法是指用燃燒著的艾條,燒灼或溫烤腧穴或病變部位的醫療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