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對婦產科也有許多獨特的見解,如張從正認為:凡治婦人病,慎用破氣行止血;凡看產後病,須問惡露有無多少。李杲提出了婦科“治血病必先調氣”的原則。朱震亨則有“產前以清熱養血為主,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的理論及方劑。到了明清時代,名醫名著更多,如王肯堂的《女科證治準繩》、武之望的《濟陰綱目》、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等,都是集曆代婦科經驗之大成的名著,是祖國醫學的寶貴財富,並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 古代婦產科學是伴隨著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而逐漸萌芽、成熟,最後獨立成專科的,其間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中醫婦產科在防治婦女的經、帶、胎、產諸方麵疾病中,仍以其獨特的理論和方法取得神奇的療效。

【中醫獨特的舌診技術】

察舌辨證,是中醫傳統的診斷手段,也是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所以曆來為醫家所重視。 望舌具有悠久的曆史,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見端倪。據考證,《黃帝內經》中關於“舌”的內容多達60條。已經相當精確地描述了舌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對指導臨床辨證和決定治法的重大意義。以後經過扁鵲、張仲景、王叔和、巢元方、孫思邈等人的發揮,舌診內容愈加豐富、全麵。到了元代,舌診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出現了舌診專著《敖氏傷寒金鏡錄》,它不僅確立了察舌辨證、辨舌用藥的基本法則,而且還利用彩色圖譜介紹了病理舌象,為後世研究舌診提供了直觀的資料。明清時期,舌診在外感熱病的辨證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今天,舌診的診斷價值及科學性正日益受到現代醫學科學的支持和驗證。 中醫認為,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各髒腑、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係,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體內髒腑的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於體表,而體表的征象,又反映著體內髒腑的信息,所謂“有諸內必形之於外”。舌,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直接或間接地聯係於許多髒腑,因此,內髒的精氣可以上營於舌,髒腑的病變亦可以從舌象變化反映出來。這就是中醫學望舌察病的內在根據。

望舌,上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麵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指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指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二者在中醫的臨床意義方麵是不同的,一般地說,察舌質重在辨氣的虛實,察舌苔重在辨邪氣的淺深與胃氣的存亡。正常的舌象是,舌體柔軟,靈活自如,而無腫脹、瘦癟、強硬、痿軟、偏歪、顫抖等表現,舌色淡紅而潤澤,舌麵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幹濕適中、不滑不燥的白苔,也就是通常所說“淡紅舌,薄白苔”。反之,則為病變的征象。如從舌質的變化看,舌體強硬,多為中風征兆;舌體痿軟,多屬氣血虛極;舌體顫動,多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舌色淡白,多主氣血虛衰;舌色紅絳,多主熱症;舌色紫絳,多主血瘀。從舌苔的變化看,苔薄多為疾病初期,病位在表,苔厚則為病邪入裏,病位較深,黃苔多是熱,白苔多是寒,腐膩苔多是食積痰濁等。除了正氣的盛衰、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可以反映於舌外,病勢的進退與預後,也能從舌中得到反映。如舌苔由白轉黃、變黑,多是病邪由表入裏,由輕變重,由寒化熱;舌苔由潤變燥,多是熱盛傷津;舌苔由燥轉潤、由厚變薄,往往為津液複生,病邪漸退的表現。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人們還發現舌的一定部位與一定的髒腑存在著特異性的聯係。舌尖部多與心肺相關,舌中部多與脾胃相關,舌根部多與腎相關,舌的兩邊多屬於肝膽。這種根據舌的不同部位來診察髒腑病變的方法,在臨床上同樣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確保舌診的可靠性,中醫對望舌的方式方法也極為講究。望舌應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為準,不要在暗處或晚間進行;伸舌姿勢應正確,將舌自然舒展地伸出口外,使之充分暴露,不能過分用力,以免影響舌質顏色;舌診之前,最好不吃東西,避免某些食物或藥物給舌苔染上顏色,造成假象。另外,還應將舌診與其他診法,如問診、聞診、切診相結合,做到“四診合參”,全麵分析,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從中醫這一獨特的舌診技術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國醫學一葉知秋、辨證施治的獨特魅力。

【古代的人體解剖學】

中醫的理論體係雖然不是直接建立在解剖實驗的基礎上,但這決不意味著中醫沒有解剖實踐、或者不需要解剖學。相反,在2000多年的中醫發展史中,中醫學不僅有著豐富的解剖實踐,而且還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據《史記》記載,上古時名醫俞跗就善用外科解剖來治病,他能夠割皮解肌,拉開胸膜抓起大網膜,洗滌腸胃五髒。如果說這種傳說過於離奇,不可確信的話,那麼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對人體內髒結構的詳細闡述則令人信服地表明,我國醫學很早就開始有解剖活動。《靈柩》篇說:人體的外部形態,可以由測量得知,而內髒位置形態改變也可由觸診感知。人死後,則可以解剖觀察每個人的五髒六腑的大小,髒腑結構的堅脆,血管的循行長短,動脈與靜脈血液色澤的變化等。《靈柩》篇並且對髒腑的大小、長短等作了具體描述。

《黃帝內經》記載說人之食管長度與大小腸長度的比例是16∶56=1∶36,而現代醫學研究的比例是25∶925=1∶37。可見我國古代對大小腸及食管長度等的測量已達到相當精確的程度。 此後的西漢、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均有解剖活動的記載。至宋代,人體解剖有了更大的發展,不但積累了更多的屍體解剖經驗,而且開始據實物繪成譜,出現了專門的解剖圖著。其中《歐希範五髒圖》是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由吳簡將宋廷處決的歐希範的屍體進行解剖,繪工繪製而成。書中描述了五髒六腑的生理位置:肺之下有心、肝、膽、脾,胃之下有小腸,小腸之下有大腸,小腸瑩潔無物,大腸含有滓穢,大腸之旁有膀胱等,這種描述與正常人體五髒六腑的位置基本相符合。宋代崇寧間(1102—1106),楊介所著的《存真圖》較《歐希範五髒圖》更為精確,對人體胸、腹腔、消化、泌尿、生殖係統等內髒及血管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並且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該書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後的很多醫家都曾用它來校正醫籍。 清代的《醫林改錯》是我國解剖學上的裏程碑。它由著名醫學家王清任經40餘年的對屍體的直接觀察而寫成。該書繪有25幅生理解剖圖譜,糾正了前人的“肺有二十四孔”、“脾聞聲則動”、“尿從糞中滲出”等錯誤論斷。他發現氣管有兩個分支和若幹小支氣管,同時還發現了過去人們從未提出過的重要髒器,如頸動脈(書中稱“左右氣門”)、降主動脈(書中稱“衛總管”),以及幽門括約肌、膽總管、胰髒、十二指腸入口等。尤其是對膈膜的記述,相當準確,說它“薄如紙,最為堅實”。而且,王清任還通過自己的觀察,再次肯定大腦主宰思維記憶的功能,說“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我國曆代醫家對人體解剖學的精心研究,大大豐富了我國醫學的內容。但是因為受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的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我國的解剖實踐一直是醫家個人偷偷進行的,因為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解剖實踐在當時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也正因為這一原因,我國的解剖學始終未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發展極其緩慢,最終為後起的西方醫學所超越。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中的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推拿?麻醉】

推拿又叫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之一,有數千年曆史。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內經》上就有記載:“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手法有推、拿、按、摩、滾、揉、搖、扳、拍擊等。當今世界盛行自然療法。推拿治療運用遍及世界各國,受到各國醫學界的重視。日本、朝鮮、東南亞、歐美各國都有推拿手法治療的醫療、教育、科研機構,如美國二億人口就有十四所推拿學校專門培養推拿專業人員。中國是推拿發祥之地,在當今世界中應該居領先地位,而這一優勢在國內某些方麵還沒有引起足夠的認識。 三國時的名醫華佗,是發明麻醉法和剖腹術的外科鼻祖。他發明的“麻沸散”,病人用酒衝服後,就全身麻醉,失去知覺。華佗的“麻沸散”,曾傳到日本、朝鮮、摩洛哥等國。據《世界藥典》記載:“阿拉伯人使用的麻醉劑可能是中國的,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擅長此術”。麻醉劑的發明比西方早1000多年。

【庖丁解牛與養生】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養生,古又稱攝生。河上公注《老子?五十》曰:“攝,養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之道,既非一般意義上的保養保健身體的養身,又區別於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康複調理,而是養身養性的綜合,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便是養生的本義。 《莊子》有《養生主》專篇,以庖丁解牛作比喻講述養生之道理,言頗中的。庖丁即廚師也。“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響然,奏刀豁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是講庖丁解牛之遊刃有餘。文惠君曰:“訁喜,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下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知其理謂之道,知道然後可以進技。“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文惠君聞之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養生之道誠如庖丁解牛,以依乎天理,順應自然為要。

【音樂與養生】

音樂與健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重視,選擇收聽不同的音樂曲目,確實可以影響人的情緒。古曲尤有情緒調節以養生的妙用。 催眠:《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燭影搖紅》、《銀河會》、《仲夏夜之夢》等。 鎮靜:《塞上風》、《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等。 舒心:《江南好》、《春風得意》等。 解愁:《喜洋洋》、《春天來了》等。 去疲:《假日的海灘》、《矯健的步伐》、《水上音樂》等。 振奮:《娛樂升平》、《步步高》、《金蛇狂舞》等。

【孫思邈養生長壽歌】

唐孫思邈的養生長壽歌《保生銘》、《養生銘》、《枕上記》非常便於記憶。

1保生銘

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侯自不生。寅醜日剪甲,梳發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饑乃坐旋溺。每夜洗腳臥,飽食終無益。毋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但能七星步,令人常壽樂。鹹多促人壽,不得偏耽思。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2枕上記

侵晨一盤粥,夜飯莫教足。撞動景陽鍾,扣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且莫貪色欲。醉飽莫行房,五髒皆翻覆。艾火慢燒身,爭如獨自宿。坐臥莫當風,頻於暖處浴。自死獸與禽,食之多命促。

3養生銘

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疫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勿被悲歡極,當令飲食均。亥寢鳴雲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轉氣自全身。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在各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乾隆養身十六字訣】

清代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年終時89歲,可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長壽者。據記載,他有“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十六字養身之道。 吐納肺腑:黎明起床,少睡懶覺,起身後做深呼吸運動。 活動筋骨:多進行各種各樣的體育鍛煉,強身健筋,增強抗病能力。 十常四勿: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眼常運、麵常搓、足常磨、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適時進補:進入老年之後,需要營養較多,要多吃一些富有營養的滋補品。

【張群《不老歌》】

曾有人向台灣國民黨元老百歲翁張群請教長壽之道,他認為,“忘年、不怒、常笑”很重要。他編了一首不老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永不老。”他每天堅持散步三千步。並強調說:“不要怕老!如果老字不在我們心中,自然就不老了。” 這些話,都是經驗之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狀態影響生理狀態;精神健康促進身體健康”了。

【十叟長壽歌】

昔有行路人,海濱逢十叟。年皆百餘歲,精神加倍好。誠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壽? 一叟撚須曰,我不湎旨酒(不酗酒)。二叟笑哈哈,飯後百步走(散步)。 三叟頜首頻,淡泊甘蔬糗(素食)。四叟拄石杖,安步當車久(步行代車)。 五叟整衣袖,服勞自動手(勞動)。六叟運陰陽,太極日月走(練太極拳)。 七叟摩巨鼻,空氣通窗牖(吸新鮮空氣)。八叟撫赤頰,沐日令顏黝(日光浴)。 九叟撫短須,早起亦早休(早起早睡)。十叟軒雙眉,坦坦無憂愁(樂觀)。 善哉十壽辭,妙訣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壽。

【健身養生歌】

麵常擦,血脈流暢,容顏光澤; 目常揩,視物清晰,眼疾不染; 耳常彈,聽力敏銳,耳聰不鳴; 齒常叩,齒堅牙利,不齲不鬆; 背常暖,肺工強盛,寒咳不犯; 腹常摩,運化如常,胃腸功佳; 足常搓,除祛風濕,步履矯健; 津常咽,宣通百脈,益壽延年; 發常梳,氣血流暢,腦聰發健; 濁常屙,吐故納新,身強體壯; 肛常攝,扶正固本,長壽有望; 皮常幹,外衛強固,皮疾不犯; 睡常屈,固本益精,全身安然。

【養生長壽“十樂”】

清代畫家高桐軒有十條養生長壽之道,後人稱其為“十樂”。 耕耘之樂伏案一日,把鋤半天,既享田家之樂,又能健壯人身。 把帚之樂掃地、洗桌,塵垢盡去,地淨窗明,精神一快。 教子之樂敢子孫以詩文書畫,能以藝立身,自食其力,無憂於後。 知足之樂公卿不足貴,安貧樂道,吾愛吾業。 安居之樂暢談之樂,與野老田夫縱談天下世外事,其樂陶陶。 漫步之樂散步於柳岸花畦,心神煥然爽朗,襟懷為之一暢。 沐浴之樂冬不宜頻浴,餘三季該當常浴,活動筋脈,有健身心。 高臥之樂炎暑伏天,白晝不宜作課,竹枕蒲席,合目養神,養精蓄銳。 曝背之樂冬日天氣晴和,每至日中,取日曬之如披狐裘,通身溫暖,既活人筋血,又強人皮骨,其樂不可不知。

【益壽三字經】

動為綱,素經常。日三餐,講營養。 重食療,宜定量。起居處,通陽光。 愛整潔,環境良。須早起,睡硬床。 巧休息,多沐浴。常梳發,擦麵龐。 舌添齶,叩齒響。背宜暖,津常咽。 摩腹部,護胸膛。不吸煙,酒少量。 講和睦,心寬暢。恐與怒,腎肝傷。 憂和鬱,神不爽。若悲戚,肺不強。 莫愁慮,去妄想。著衣服,按體量。 行路時,防碰撞。精氣神,善調養。 笑一笑,年少壯。勤用腦,壽延長。 民體健,國富強。

【十種人最容易早死】

科學研究發現,有十種人最容易早死: 1嗜煙如命的人。 2心胸極度狹窄,嫉妒成性,動不動就大發脾氣,極具報複心的人。 3經常酗酒的人。 4個人生活規律無常,根本不講養生之道的人。 5生一點小毛病就吃藥,一年裏打針吃藥不計其數的人。 6有了毛病硬撐,不診治,聽之任之的人。 7性生活無節製,縱欲過度的人 8整天心神憂鬱不振,悶悶不樂或悲喜過度,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人。 9一個朋友都沒有的人。 10從來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