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
心髒在收縮與舒張時,有微小的生物電產生,利用心電圖機可從身體表麵不同部位探測這種電位變化並記錄下來。心電圖紙上橫的每一小格等於時間004秒,直的每一小格等於電壓0.1毫伏。根據圖紙上的記錄,可以了解心髒是否有心肌肥厚、心律不齊、心肌供血不足、心肌壞死等變化。有時在安靜情況下不易發現是否有以上變化,可先讓病人做適當運動後再進行檢查。心電圖記錄時無痛苦,對健康無害。
【B超】
超聲波檢查的一種。原理是超聲可在人體軟組織內傳布及反射回聲,根據回聲的多少、先後及強弱,可以“看清”內部髒器的組織結構,從而分析診斷體內疾病。超聲波檢查可分A型、B型、M型、扇形法等。B型超聲波檢查簡稱“B超”,它可以得到人體內髒各種切麵圖形、對顱腦、眼球、肝髒、膽道、脾髒、婦科等疾病均很有效。其特點是圖形直觀清晰,容易發現較小病變。
【腦電圖】
通過電子儀器腦電圖機所描記下來的腦部生物電曲線圖。用於顱內器質性病變如癲癇、腦炎、腦血管疾病以及腦腫瘤等的檢查。一般在飯後3小時內進行。檢查時患者應閉上眼睛,全身放鬆。腦電圖可以記錄人腦在各種刺激之下所反映出來的生物電曲線,分析這些曲線即可斷定是否患有某種疾病。腦電圖的情況一般分為正常、輕度異常、中度異常、重度異常等四種情況。
【CT(計算機斷層掃描)】
CT即Computeried Tomography的縮寫。即利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的斷層掃描技術。它是綜合運用層麵X線掃描原理,利用高靈敏光子探測技術和先進的數據處理方法和顯示技術,根據人體不同組織和病變對X線吸收的係數的不同,把探測的結果用一係列準確而詳細的組織層麵圖像表示出來,從而達到診斷目的。CT可用於頭部、胸部及腹部髒器疾病的診斷,可確定病變的大小、形狀和密度。它常和B超等檢查手段互補使用,從而使診斷效果更趨完善。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直流磁場的作用下,對射頻電磁波的吸收共振現象。核磁共振成像是指醫學上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來顯示人體局部或全身體層的解剖形態和功能活動的檢查方法。由於人體內各種組織的氫核密度等參數各不相同(正常和病變組織也是如此),因此可用核磁共振方法將這些參數的分布以二維或三維圖像的形式顯示出來。此方法對人體無損害,對於診斷內髒病變效果較好。
【放療、化療】
放療即放射治療,是指利用各種放射線(包括X線、γ線,各種高能粒子射線等)對細胞所起的破壞或抑製作用來進行治療的方法。放療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應用十分普遍,為現代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 化療即化學療法,是用藥物配合機體的抵抗力以抑製或殺滅染病機體內病原體的治療方法。化療對防治寄生蟲病和傳染病有重大意義。某些化療藥物僅對特殊種類的病原體所致的疾病有效,叫做特效藥。此外,用化學提純或人工合成的藥物治療惡性腫瘤也屬化療範圍。
【透析】
又稱血液透析或腎透析。主要用於治療腎功能疾病的一種醫療方法。基本過程是將病人的血液從體內引出,用透析器淨化後再輸回體內。血液在流經血液透析器(又稱人工腎)時可以除去血液中某些不需要的物質,或者添加某些需要的成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腎髒的作用。透析所依據的物理化學原理是透析作用和超濾作用。目前這一技術在治療急、慢性腎功能疾病等方麵有較多的應用。
【引流】
引流是為了保證縫合部位的良好愈合,防止感染擴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的一種手術方法。當手術切口內留有滲血、滲液,或是切口感染不能控製,或是手術後需要減壓以促進傷口愈合時,都可以實施引流。引流時一般要以引流物(如薄膠膜、膠皮管等)置於體腔、膿腔或創口內,使裏麵的積液、積膿、積血、積氣等排出體外。常見的引流術有膿腫切開引流術、胸腔引流術、腹腔引流術、胃腸減壓術等。
【伽瑪刀】
伽瑪刀是用放射線(如γ射線等)集中照射並摧毀體內腫瘤病灶的醫療設備。由於它使病人無痛苦、不流血,尤其對顱內腫瘤的治療更能顯示出其無比的優越性,因此被各國醫學界廣泛用於顱內腫瘤的治療。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是瑞典人發明的靜止式伽瑪刀。1996年9月,我國研製成功了旋轉式伽瑪刀,成功地治愈了許多患有顱內腫瘤的患者。治愈率達90%以上。
【中國著名醫院】
中國著名的醫院有: ①中日友好醫院: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現代醫院。 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世界最大的整形外科專科醫院。 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世界衛生組織癌症合作中心之一。 ④北京中醫醫院:中國最大的中醫醫院。 ⑤北京天壇醫院: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醫院。 ⑥北京協和醫院:我國最大的現代化醫院之一。 ⑦北京兒童醫院:中國最大的兒童醫院。 ⑧北京口腔醫院:中國最大的口腔醫院。 ⑨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以外科而享有盛譽的著名醫院。
【抗生素】
也叫抗菌素,一般指由細菌、黴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時產生的具有抗病性能的物質。它能夠抑製或殺死其他微生物。從某些植物或動物組織中可提得抗生素,此外還有一部分抗生素已可通過化學合成進行生產。改變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可獲得性能更好的新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麥迪黴素等。
【先鋒黴素(頭孢黴素)】
一種常見的抗生素類藥物。白色粉末狀,膠囊製劑,口服易吸收,藥性可維持8小時。最適用於尿路感染,也可用於扁桃體炎、肺炎等。成人日服4次,一次0.25~1克。注意:①可能會有食欲不振、惡心、胃不舒服、腹瀉等副作用;②偶有頭暈、頭痛、乏力、皮疹等反應;③應空腹服用,否則藥效會降低50%。
【青黴素】
一種常見的抗生素類藥物。舊稱盤尼西林。由青黴素菌的分泌物中分離而得。由於口服容易被胃酸破壞,所以一般用注射的方法給藥。對肺炎、敗血症、梅毒等症均有顯著療效。毒性低,但應用時易出現過敏反應,包括皮疹、藥物熱等。重者可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醫院在給病人注射青黴素時一般要先做過敏試驗,如進行肌肉注射。
【嗎啡】
英文Morphine的譯音。常用鎮靜藥。鹽酸嗎啡是一種白色結晶體,易溶於水。有鎮痛、止咳和抑製腸蠕動的作用。主要用於急性銳痛,此外也可用於治療心源性哮喘。一般由皮下注射給藥。它是鴉片中含有的一種主要的生物堿,因其具有成癮性,所以吸食鴉片過度就會上癮。在醫療上也不宜長期應用,以免病人上癮。嗎啡對於呼吸中樞有強大的抑製作用,中毒時會引起呼吸麻痹。嬰兒應禁用嗎啡。
【杜冷丁】
英文dolantin的譯音。是一種麻醉性鎮痛藥。屬人工合成品。鎮痛作用弱於嗎啡,藥效維持也短,但副作用、耐受性和成癮性比嗎啡弱而輕,所以是嗎啡的良好代用品。通常可口服或皮下注射攝入,用於劇痛、手術後痛、心源性哮喘、麻醉前給藥、人工冬眠等。
【阿司匹林】
英文aspirin的譯音。常用的退熱止痛藥,還有較強的抗風濕作用。用於傷風、感冒,各種活動性關節炎等。副作用有胃腸道不適、惡心、嘔吐等。少數病人可能出現過敏性皮疹、哮喘及出血等不良反應。通常采用口服。現在還有腸溶阿司匹林,口服後到腸道中才溶解,因此可減少對胃的刺激性。
【凡士林】
英文Vaseline的譯音。一種白色或黃色的油脂狀石油產品。由石油殘油經硫酸和漂白土精製而得,也可用臘膏和礦質潤滑油調製而成。可以用作潤滑劑、絕緣劑、防鏽劑、軟膏劑和化妝品等的原料。
【麻黃堿】
也稱麻黃素。是從麻黃科植物中提得的一種生物堿。也可采用人工合成。它的鹽酸鹽是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它的作用類似於腎上腺素,能收縮血管,鬆弛支氣管等平滑肌,但較為溫和持久,並能夠促使中樞神經係統產生興奮。在醫學上常用來口服以防治支氣管哮喘的發作,用它的溶液滴鼻可以解除鼻炎引起的鼻塞。
【硝酸甘油】
由甘油經硝酸與硫酸的混合酸酯化製得,是一種淡黃色油狀液體,純粹的無色透明。它具有毒性,不溶於水,是一種爆炸能力極強的烈性炸藥,因此在工業上常用來製造無煙火藥,硝銨炸藥等。醫學上可用作心血管擴張藥,製成硝酸甘油片劑。通過舌下給藥,可治療心絞痛,作用迅速,2~5分鍾即可見效,但藥效持續時間短。青光眼病人忌用本藥。
【幹擾素】
一種抑製病毒在細胞內增殖的蛋白質。由人和動物細胞在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立克次體等的誘導下產生。任何一種誘導產生的幹擾素都能夠抑製多種病毒的增殖,但對所作用的對象具有一定的選擇性,也就是說,產生幹擾素的動物細胞隻對同種或同類屬動物細胞有抑製病毒作用。幹擾素不是直接抑製病毒的增殖,而是誘導細胞合成另一類對病毒增殖有抑製作用的蛋白質。近來,科學家發現植物也能夠產生幹擾素。幹擾素在防治病毒包括某些癌症中的作用還在探索之中。
【活性鈣】
由於廣告的宣傳,現在人們普遍認為“活性鈣”是最易於吸收的優質鈣劑,其實這其中有一定誤導因素。活性鈣的概念源於國外,是貝殼經煆燒再粉碎後製成的。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經鍛燒後生成氧化鈣、碳酸、碳酸氫鈣等,而氧化鈣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石灰。人們不會去吃石灰,但做成鈣劑就能吃了,其實它具有強堿性,長期食用會刺激胃腸道。市場上的活性鈣雖加入了酸性賦形劑,但仍對腸道有刺激,吃後會感到燒心。此外,科學家指出活性鈣的吸收率並不比其他鈣劑高,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應予以注意。
【偉哥】
“偉哥”原來是美國輝瑞製藥廠於1992年研製生產的一種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後來在臨床試驗中發現它治療心絞痛的效果一般,而對治療陽萎卻有特殊的效果。這一發現促使廠家幹脆以治療陽萎的藥物申報該藥,並於1997年正式在美國上市。“偉哥”的上市立即在全球掀起軒然大波,媒體把它吹噓成對治療男性陽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藥品,成千上萬的“陽萎”患者也期待“偉哥”能為他們帶來一勞永逸的福音。但也有醫生指出長期服用“偉哥”將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目前全球服用“偉哥”的人數已超過2000萬人。
【福爾馬林】
英文formalin的譯音。一種消毒防腐藥。濃度為2%的福爾馬林常用於醫療器械的消毒,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常用於固定解剖標本及保持疫苗和血清等。也有以用於房間的消毒。高濃度的福爾馬林會散發蒸氣,對人的眼睛和呼吸道產生強烈的刺激,引起流淚、咳嗽、氣管炎等。如果內服會引起腹瀉、嘔吐,大量攝入則會導致意識喪失、驚厥,甚至因中樞抑製而致死。
【流行性感冒】
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通過呼吸道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通過呼吸道傳播,易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流行,傳染性很強。一旦傳染、即有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和軟弱無力等症狀,部分病人會出現流涕、鼻塞、輕度惡心、腹瀉等症狀。一般發熱3~4天即退,但乏力、咳嗽等症狀可持續1~2周。治療時可服用複方阿司匹林、克感敏等藥,也可服速效感冒膠囊、銀翹解毒片等。重者應酌情輸液或針灸治療。
【天花】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凡未患過天花或未接種過牛痘疫苗者均為易感者。多見於春冬季,病人是惟一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末傳播,經由呼吸道侵入人體,引起毒血症狀和皮膚、粘膜、內髒損害。發病時由麵部至全身出現皮疹,高熱不退,3~4周後症狀消退,半數患者遺留麵部瘢痕。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因此以預防為主。自從在全球範圍內推行牛痘疫苗接種後,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已消滅天花。
【甲肝】
即甲型肝炎,屬病毒性肝炎的一種。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流行較廣的常見傳染病。主要症狀有食欲減退、惡心、乏力、肝腫大伴壓痛、肝功能損害等。甲肝病人和尚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是該病的傳染源,特別是發病前後4~6天傳染性最強。通過日常接觸經口傳染。其他如水源汙染和食物汙染等也可引起爆發流行。目前甲肝尚無特效藥,主要以臥床休息、調整進食等為主。慢性甲肝和重症者的治療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
【急性結膜炎(紅眼病)】
由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眼病,俗稱紅眼病。多見於春夏季節,發病急。細菌性結膜炎常有膿性分泌物,早上起床時上下眼瞼膠粘在一起,兒童的症狀比成年人嚴重,眼瞼腫大。病毒性結膜炎有水樣分泌物,結膜下可有出血,有痛感,此病傳染性強,如不重視隔離可造成流行,因此應重視預防。治療時主要是滴抗生素眼藥水,每1~2小時一次,注意不要包紮眼睛。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俗稱“瘋狗病”。本病是人們被病獸或帶病毒的動物咬傷而得。狂犬是主要的傳染源。狂犬病毒通過咬傷處進入中樞神經係統,從而引發一係列症狀,如興奮、呼吸困難、怕風、怕水、麻痹、精神失常等症狀。此病的潛伏期較長,長者可達一年以上始發病。病人被狂犬咬傷後,應立即使用狂犬病疫苗或免疫血清的治療方案,並且要清洗創口。
【傷寒】
由傷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見於夏秋季。傳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攜帶者,通過水、手、蒼蠅等途徑傳播。典型症狀有持續發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皮疹和白細胞減少等。治療時護理最為重要,病人應臥床休息、注意飲食。用藥應首選氯黴素,用藥5天內可退燒。對傷寒的預防應采取綜合措施。推行傷寒菌苗預防接種可提高人群免疫力。
【霍亂】
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主要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病人的吐瀉物或糞便一旦汙染水源、食物、用具、手等即可將本病菌散播。蒼蠅也是傳播本病的媒介。人受感染後1~3天即可發病,短者隻需數小時。主要症狀是腹瀉、嘔吐,大便和嘔吐物呈白色米泔水樣。由於失水嚴重,病人很快出現口幹、煩躁、抽搐等失水狀態,皮膚幹燥、眼窩下陷、兩頰內凹、脈搏微弱、血壓下降。本病預防為主,一旦發病應迅速將病人隔離以免爆發流行。治療時應及時補充體液,並輔以抗生素殺菌治療。
【鼠疫】
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有高度傳染性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源是鼠類,由鼠蚤傳播給人。鼠蚤叮咬人時會形成小膿皰,引發敗血性鼠疫。病菌也可由口而入,產生肺鼠疫。主要症狀是畏寒、高熱、嘔吐、煩躁不安、精神混亂等,極度衰竭時可呈虛脫狀態,直至死亡。曆史上曾有過鼠疫大規模爆發流行使人口急劇減少的教訓,因此應特別注意預防,如看到群鼠相繼死亡,或發現有以上症狀的病人,應立即采取措施,予以隔離治療。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抗生素類藥物對本病都有良好療效。
【瘧疾(打擺子)】
由瘧原蟲引起並通過瘧蚊傳播的傳染病,俗稱打擺子,冷熱病。多在夏秋季節發病。瘧原蟲通過瘧蚊叮咬進入人體,以一定周期進行繁殖,導致瘧疾的周期性發作。主要症狀有突然發冷、發抖、口唇發紫、脈搏加快;發冷停止後開始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大汗後症狀消失。如此周期性發作。腦型瘧疾可導致精神錯亂、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治療瘧疾有效果較好的特效藥。如奎寧、青蒿素等。由於采取了綜合性防治措施,目前我國瘧疾的發病率已大大降低。
【猩紅熱】
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菌藏於病人咽部,隨飛沫傳染。早期症狀為發熱、咽痛、頭痛、嘔吐,後出現紅色皮疹,針尖大小,遍布全身,2~4天可完全消失。可引起淋巴結炎、中耳炎、扁桃體炎等症。此病如能早期治療,大都能很快恢複,如有並發症則療效較差。青黴素是首選特效藥。
【艾滋病】
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英文縮寫為AIDS,故音譯為艾滋病。是近年來西方國家流行的一種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特點是細胞免疫功能出現障礙,從而使人體出現一係列菌、毒感染和腫瘤。早期表現為發熱、盜汗、乏力、全身淋巴腫大等,以後由於免疫功能低下導致一係列的病毒感染或真菌感染等,或發生皮膚出血性肉瘤。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死亡率很高,因此注意預防是惟一辦法。艾滋病病毒傳播的通道有血液、體液、性交和懷孕,應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一般接觸並不會傳染。
【禽流感】
1997年5月,香港發現了一例因感染H5N1類型感冒病毒而患禽流感致死的男童,引起了各方的重視。該病由雞或雀傳染,潛伏兩、三日後發作,症狀與一般感冒相近,也表現為發燒、喉痛、咳嗽、身體不適等。用藥物可控製病情,但沒有根治病毒的疫苗。禽流感有H1N1、H2N2、H3N2、H5N1等類型的病毒,在曆史上都曾有過爆發流行的記錄。其中H1N1曾於1918至1919年爆發流行,引致全球2000餘萬人死亡。
【血吸蟲病】
主要由日本血吸蟲引起的急、慢性傳染病。多見於夏秋二季。傳染源是寄生在釘螺內的血吸蟲幼體。按症狀可分為急性血吸蟲病和慢性血吸蟲病。前者起病較急,先有畏寒,繼而發熱,出汗後熱退,到下午和晚上又變明顯,如此可持續1~2月,同時伴有腹瀉、大便帶血、咳嗽等症狀;後者無急性症狀,多數無感覺,腹瀉較頻偶爾帶血。晚期血吸蟲病可導致肝硬化、腹水等。預防為主。較理想的治療藥物是吡喹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