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受某些因素影響而引起體循環動脈壓持續高於正常的一種疾病。常因神經功能紊亂或其他病變引起,凡舒張壓持續高於90毫米汞柱,不論收縮壓如何;或收縮壓超過標準(40歲以下為140毫米汞柱,40歲以上每增加10歲增加10毫米汞柱),而舒張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下者都可稱高血壓。主要症狀有頭痛、頭昏、心悸等,常伴有左心擴大、增厚、腦血管栓塞、腎功能損害等。宜早治,在飲食上忌食刺激性食物,並適量應用降壓藥物利血平、降壓靈等。
【動脈硬化】
動脈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生硬化,叫做動脈硬化症。它是一種非炎症性的增生性病變,會導致血管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縮小等。最常見的動脈硬化症是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由於血脂增高而引起動脈內膜類脂質沉積所致,常可使管腔縮小、閉塞甚至破裂出血。多發於中老年人,男性多見。本病引起的原因大都與體力勞動少、嗜煙、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關,因此治療時應首先要去除以上病因,再采用藥物治療。
【冠心病】
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髒病。是一種由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心肌缺血的心髒病。可分為隱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四種類型。類型不同,表現的症狀也不同,如隱性冠心病無症狀表現,僅在心電圖上出現變化,而心肌梗塞則以劇烈而持久的胸痛、休克、發熱、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為特點。冠心病反複發作會引起一係列並發症。治療時可服用硝酸甘油、心得安等藥。
【心肌炎】
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局部性或彌漫性炎症。分為急性、慢性、亞急性三種。常因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而引起,也可因其他疾病如風濕熱、係統性紅斑狼瘡等而引發。常表現為胸悶、胸區痛、心悸、乏力、惡心等症狀。多發於嬰幼兒、青年。治療效果較差,一般都留有後遺症,重者可導致死亡。
【腦血栓】
因腦部血管病變,引起血流變慢、血粘稠增加而導致血栓形成,進一步使血管閉塞及腦梗塞。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男性病人,頭痛、眩暈、記憶力減退、言語障礙是其先兆症狀,常在休息和睡眠時發生,醒來時突然出現半身肢體癱瘓,同時伴有感覺障礙,但意識清楚。由於多由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引起,因此應注意防治後幾種病。治療時以稀釋血液、增加腦血流量的靜脈滴注為主。
【胃下垂】
因胃壁肌肉無力使整個胃部低於正常的解剖位置。多見於瘦長體型的人,並常伴有其他內髒下垂(如腎下垂、肝下垂等)。症狀有惡心、噯氣、胃痛、腹脹(尤其在進食後,但平臥又可減輕)等。利用鋇餐、X線檢查可發現胃張力過低,整個胃呈馬蹄形。本病應注意飲食,以少食多餐、食後平臥為佳,平時加強腹肌鍛煉。也可考慮應用胃托,如出現症狀可對症下藥。
【肝硬化】
肝髒纖維化、板結化稱為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或酒精中毒、營養不良等引起。可分為門靜脈性肝硬化、壞死性肝硬化和膽汁性肝硬化。普遍表現為肝髒變硬、變形、表麵不平,結節大小不等,局部壞死等,此外還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腹水感染等並發症。此病應及早治療,以休息、營養和護肝藥物等綜合治療為主,同時注意避免並發症的發生。
【脂肪肝】
指脂肪的含量超過肝髒濕重的10%所引起的肝髒病變。正常肝內脂肪僅占肝重的3%~5%,而當人體出現營養不良、營養過剩、中毒以及其他直接或間接影響肝髒的情況時,肝內就會因脂質過多堆積而引起病變。臨床上除肝較大之外無特殊表現,但嚴重時會出現肝區痛、黃疸、肝功能異常等症狀。利用B超檢查可以確診。主要服用去脂藥物治療,同時應戒酒、避免接觸毒物。治療後肝功能可恢複正常。
【闌尾炎】
一種極為常見的急性腹部疾病。很多人稱它為盲腸炎,其實是錯誤的叫法。闌尾隻是盲腸內側的一根細長的盲管,當被糞便阻塞時就容易造成感染,從而引發急性或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時感覺中上腹或臍周疼痛,幾小時後轉移到右下腹部,並逐步加劇,還伴有惡心、嘔吐等症狀。慢性闌尾炎表現為間歇性的右下腹隱痛。不論是急性還是慢性,均需手術切除闌尾才可治愈。
【膽結石】
指膽囊內或肝內、外膽管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是膽道係統最常見的疾病。女性多見。形成的原因未明,可能與膽汁滯留、代謝紊亂等有關。可分為膽色素結石、膽固醇結石和混合性結石三類。結石可單個、多個或泥沙樣。症狀多樣,有些結石常無症狀,但有些則有膽絞痛、黃疸、發熱、大便陶土色、肝腫大等症狀。治療時可用嗎啡等止痛,服用中藥排石湯等,如無效可采用手術治療。
【疝氣】
凡是體腔的任何髒器或組織,通過先天或後天性空隙而凸出者,即稱為疝,中醫又叫疝氣。很多部位都可能發生疝,尤以腹部最多。腹部疝可分為腹外疝和腹內疝,其中腹外疝最多見,即腹腔內髒器或組織,通過腹壁某一薄弱部位向外凸出於體表,並可觸及者,俗稱“小腸氣”。如腹股溝疝、股疝、臍疝等。此病患者站立、行走、咳嗽、勞動時腹外疝的內容物突出,平臥時往往又可用手推送回納。一般采用手術修補的方法治療。
【貧血】
指循環血液中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一般認為男子紅細胞數低於400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量低於12克;女性紅細胞數低於350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量低於10.5克為貧血。貧血會引起各種症狀:蒼白、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四肢無力、食欲不振、腹脹、心跳加快等,嚴重者會引起貧血性心髒病、心力衰竭。貧血可分為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由於引起貧血的原因眾多,所以治療時應具體分析,不能奢求有什麼萬能補血藥。
【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係統的惡性腫瘤,俗稱“血癌”。特征為造血組織(骨髓、脾、淋巴結)內白細胞無限製的異常增生,並侵犯、彌散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同時周圍血液裏白細胞顯著增多或減少,並出現白血病細胞。急性白血病有發熱、貧血、出血三大症狀,過去曾是絕症,現在已發現一些新藥,因此療效已有了改觀。慢性白血病有乏力、低熱、盜汗、消瘦、脾區不適、胸骨疼痛等症狀,治療時常用的藥物是馬利蘭。
【血友病】
在我國少見的一種遺傳性疾病。由女性傳遞,患者幾乎都是男性。正常人體內有十餘種凝血因子,當血管破裂時,各凝血因子相繼激活後才能形成血塊止血。而血友病患者血漿內缺少某種凝血因子,因此血液不能凝固而易出血。常常在小傷後流血不止,持續幾小時甚至幾周。本病尚無特效的、徹底的治療方法,因此患者應注意避免任何損傷和手術。禁止近親通婚,特別是有血友病家族史者更不要通婚,以減少血友病的發病率。
【侏儒症】
一般指成年後身高在1.30米以下者為侏儒症患者。此病的病因是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不足或是周圍組織特別是骨骼係統對該激素不敏感從而導致身材矮小。病人的特點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身高和體重越來越落後於同齡孩子,肌肉不發達,麵容稚氣,皮膚起皺呈“小老人”,無第二性征,但智力發育正常,身材比例也勻稱。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簡稱“甲亢”。是由於甲狀腺分泌過多的甲狀腺激素所引起的疾病。症狀有脾氣急躁、心悸、怕熱、多汗、食欲亢進卻仍乏力、消瘦等。患者甲狀腺往往腫大,雙眼可有不同程度外突,老年者常伴有心房顫動、腹瀉等。本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抗甲狀腺藥物(他巴唑、甲亢平等)、甲狀腺大部切除術或放射性核素碘等方法。
【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覺見的內分泌疾病。它是指因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胰島糠素不適當過多而引起的糖代謝異常。病人血糖過高,尿中出現葡萄糖,其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少力氣。可分為幼年型和成年型兩種。糖尿病可引起一係列並發症如肺結核、尿路感染、視網膜出血、腎功能衰竭以及心血管病變等,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治療藥物有胰島素、優降糖、達美康等,效果尚不甚理想,且有副作用。
【低血糖】
低血糖的特點是發作時有兩大組症狀:①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心慌、手抖、出汗、焦慮等;②低血糖表現,如神誌恍惚、記憶力減退,幻覺甚至抽搐、昏迷等。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如胰島β細胞瘤引起的低血糖症發作時疏時頻,可導致癡呆等症,治療時應對腫瘤施行手術切除。而功能性低血糖多見於中年婦女,可通過調節飲食來減少發作。
【尿毒症】
腎髒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當由於各種疾病造成腎髒嚴重損害時,其排泄能力就會減退,因此應排泄的代謝產物就在體內瀦留,產生各種症狀,稱為尿毒症。主要症狀有惡心、嘔吐、腹瀉、口腔發炎、出血、失眠、煩躁、心悸、氣急、貧血、浮腫等,並能夠引起肺炎、高血壓等症。治療時首先應給患者供給低蛋白飲食,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藥物治療或透析治療,必要時可做腎移植手術。
【膀胱炎】
常由細菌感染或化學物質刺激所引起的膀胱炎症。可分急性、慢性、化學性三種。急性膀胱炎因急性細菌性感染引起,多見於女性,有膀胱刺激症狀,嚴重的有血尿、膿尿出現。慢性膀胱炎實際上是急性膀胱炎的再次複發,症狀與前者相似,但在發作的間隙無任何症狀。急、慢性膀胱炎都應以選用抗菌藥物為主,同時患者應多喝水。化學性膀胱炎是化學物質刺激所引致的,嚴重者應使用生理鹽水衝洗膀胱。
【腎功能衰竭】
多種原因引起的代謝產物不能排泄和電解質失衡等而發生的腎髒疾病。分急性和慢性兩類。其中慢性者較多見,為各種慢性腎髒疾病如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腎小動脈硬化症等引起腎髒嚴重損害的結果。早期表現為多尿、夜尿、尿比重減低等。晚期尿量逐漸減少,發生高血壓,有貧血、尿毒症等表現,腎功能完全失常。治療應采取調節水、鹽代謝和酸堿平衡等措施,嚴重時可用透析或人工腎療法。
【腎結石】
指腎盂、腎盞內結石。常可發生在腎盂、腎盞或腎盂輸尿管連接部,單發或多發,大小形態不一,小者如粟粒,大者呈鹿角形。臨床表現為腎絞痛及血尿,常因勞動、運動而發作或加重,有梗阻時可導致腎積水。患者應多飲水,酌情服用利尿、止痛等藥物。嚴重者應采用手術治療。
【前列腺炎】
因飲酒過度、會陰部損傷、前列腺肥大、房事過度等引起的前列腺充血和發炎。可分慢性、急性兩種,大多伴有精囊炎。主要症狀是尿道口時有白色粘液溢出,排尿頻繁,下腹部、會陰或陰囊部疼痛,血尿等。嚴重者伴有陽痿、早泄、血精等。大多數病人伴有頭痛、頭暈、乏力等神經衰弱症狀。目前前列腺炎的治療主要是多種抗生素交替使用,加上理療。但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比較常見的疾病,大多發生於50~70歲之間。主要症狀有排尿增多、尿瀦留或尿失禁等。原因是前列腺體增大,阻塞尿道及膀胱頸。可引起腎盂積水和腎功能衰退,嚴重的可引起尿毒症。此病如及早治療,能恢複正常的排尿功能。藥物治療不能根治。嚴重者應施行前列腺摘除手術。
【中風】
由於腦部血管或支配腦的頸部血管發生病變,引起有關的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的腦功能受到損害的症狀,如半身不遂、語言障礙或意識障礙等。多見於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者。中風為老年人三大主要病死原因(中風、心髒病和癌症)之一,發病率很高,後果嚴重,約有25%的患者在發病初24小時內死亡,即使存活下來者也一般留有嚴重後遺症,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有嚴重的危害性。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常見類型有腦梗塞、腦栓塞、短暫腦缺血性發作等。其治療方法已被列為國家重要課題。
【癲癇】
俗稱“羊角瘋”,是一種常見的神經係統慢性疾病。曆史上有些著名人物如愷撒、拿破侖、但丁等都患過癲癇。其發作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大發作(突然神誌喪失,全身抽搐)、小發作(短暫的意識障礙或神誌喪失)、精神運動性發作(發作性的意識障礙和行為異常)和局限性發作(一側手足感覺異常)。此病病因可能是腦組織功能或結構損害引起的,但有很多時候病因不詳。癲癇病人如能堅持服用抗癲癇藥物,生活規律,飲食適宜,多數可恢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帕金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