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遠古的天文觀測是由巫師承擔的。當他們坐在井底時,一定會對井架的結構產生興趣,並形成九州、九野的概念。終於有一天他們將數字填到了井字格中,一開始可能是隨便填入,以後便會按順序填入。
這時他們一定會驚訝地發現這些數字中呈現出某種規律,即在四正四隅方向的數字之和都等於15(1+5+9=15,2+5+8=15,3+5+7=15,4+5+6=15)。對這種神秘數字的排列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導致他們發現了(人類第一個)數陣,並被稱為洛書。
在這個數陣裏,任何方向(橫排、豎排、斜排)的數字之和均為15,這種數陣古代又稱為縱橫圖或九宮數,《易緯·乾鑿度》記載:“太乙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解釋說,太帝居住在九宮中央的紫宮,八卦神是居住在四正四維八方的八個官,太乙神按任意的順序巡行九宮,都可以做到其數均為15。與洛書同時出現的數陣,還有河圖。
從河圖、洛書的結構來看,它們還保留著結繩記事和網的形象,暗示著它們起源於遠古的漁獵時期,不過在遠古傳說中,它們的起源已經神聖化了。
《周易·係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南府誌》曰:“伏羲時,龍馬負圖於河,背有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則之以畫八卦。”龍馬負河圖的地方,相傳在今河南孟津縣西五裏,那裏原來還有負圖寺,至今民間還流傳著有關的神話傳說。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有和我們人類一樣的高級生物,那我們將用什麼東西作為與外星人交流信息的媒介?他認為應當用幾何數字圖形,第一個供選擇的就是河圖洛書。
河圖洛書早已失傳,在曆史傳說中,它們的出現是王朝興盛的象征。
孔子一生長年奔波,深感社會動蕩,曾感歎道:“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到了宋朝,大學者朱熹派好友到今日四川一帶,尋訪到一位異人,從他那裏獲得太極圖、河圖、洛書。據說,這位西蜀隱者是從華山方士陳摶得到這些圖的,至於陳摶是從哪裏得到的就不清楚了。朱熹將河圖、洛書收入到他自己的著作《周易本義》裏,一直流傳到今。
曆代對河圖、洛書的研究興趣一直不衰,並形成一門專門的“河洛學”。一般認為河圖為圓,象征天,洛書為方,象征地,並且與八卦、五行相配。
河圖十個數相加為55,被古人稱為天地之數。《周易·係辭傳》稱:“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所謂天數即奇數,地數即偶數,用現在的說法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