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天下第一圖的話,太極圖確實當之無愧,因為它以簡潔、對稱、形象、旋轉的圖形表達了複雜、深奧、抽象、基本的人類智慧與知識。
太極圖的基本結構,好像兩條魚首尾相追逐而形成一個整體的圓,因此它的俗名又稱為陰陽魚。河南開封市的一座道觀(延慶觀)內,在屋脊上便繪有畫成陰陽魚狀的太極圖。
關於太極圖的起源,過去學者認為太極圖起源於古代的水火匡廓圖和三五至精圖。現在看來,正好把情況顛倒了。事實上是水火匡廓圖起源於太極圖,這種黑白相反的對稱結構在今日仍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們大量出現在各種標誌中,但是以太極圖最為簡潔、完美並富有動感。
也有學者認為,太極圖淵源於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兩魚追逐圖形和紡輪旋轉圖形。
其實,太極圖並不僅僅來源於兩魚相逐圖。在遠古的許多圖案、符號、繪畫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如“卍”(音同“萬”)字符(古印度、波斯、希臘都有此符,但以我國發現得最早,大約在六七千年前的陶器上就已經出現了)象征著太陽、陽光、旋渦,可能是古人從日冕、日珥現象中得到的;各種鳳鳥圖,各種各樣盤旋狀態的龍(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許多神人都有一種“自環”即首尾相接的形象);以及各種旋轉紋類圖案……因此,太極圖的盤旋結構,可能來源於古人對各種事物的觀察,如螺殼的旋渦,水的漩渦,風的旋渦,蛇的盤旋,野草出芽時的旋轉狀態,紡輪旋轉,特別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卷曲狀,等等,他們認為這種盤旋結構是活力的生命象征。事實上,我們的宇宙到處都充滿著旋狀結構,太陽係是由旋狀星雲產生的,太陽、月亮、星星也是按照圓形軌道運轉的,原子結構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蚊香的結構便是太極圖形狀的應用)。
太極圖的一般形式反映著陰與陽的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而這一切又都是在積極的運動中體現出來的,並且透露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發展過程。
清代學者黃宗羲在《易學象數論》卷一《先天圖》中認為“兩儀生四象,所謂老陽、少陽、少陰、老陰是也。乾為老陽,坤為老陰。震、坎、艮為少陽,巽、離、兌為少陰。三奇者,老陽之象;三耦者,老陰之象;一奇二耦者,少陽之象;一耦二奇者,少陰之象,是三畫八卦,即四象也,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以象告’,此質之經文而無疑也。”這裏所謂奇,是指陽爻,耦指陰爻。顯然,他把八卦分為陰、陽兩類。
但是,《周易·說卦傳》稱“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裏也是將八卦分為兩類,與黃宗羲的分法不同。黃宗羲是根據八卦卦符中陰爻或陽爻的奇耦數不同而將八卦分為兩類,屬於象數論,即以八卦卦符的形象和數量來分類。而《周易·說卦傳》是按八卦所代表的八種自然事物的性質來分類,即天與天上的風和雷屬一類,地與地上的山和澤屬另一類;水有向下走的性質,從天上來而歸屬於地;火有向上升的性質,從地上來變化的學問而發屬於天。這樣天(乾)、風(巽)、雷(震)、火(離)屬一類,地(坤)、山(艮)、澤(兌)、水(坎)屬一類,前者屬於陽類,後者屬於陰類,其中火和水較為特殊,它們屬於陰中之陽和陽中之陰。
還有一種常規分類方法,即初爻為陽爻的乾、兌、離、震為一類,初爻為陰爻的巽、坎、艮、坤為另一類。
河南淮陽伏羲卦亭上繪有太極八卦圖,從下向上看,乾在南方,與普通書中印有先天八卦方位左右正好相反。
太極圖中間的S狀線,是陰和陽、天和地的分界線。因此,在古人的眼裏,太極圖又代表著天、地、人三才或日、月、星三光,符合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太極圖的結構,可以從旋轉方向分為左旋和右旋兩種。
太極圖的左旋和右旋,是否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前人似乎沒有論述過。如果我們注意觀察,野草的葉子從裏向外是右旋的,水的漩渦也是右旋的(據說在南半球是左旋),太陽、月亮、星星還是右旋的(麵向南看),因此,對於居住在北半球的人來說,自然界以右旋為主,所以,太極圖的旋轉方向應以右旋為標準。
美國著名的貝爾研究所的所徽圖案,吸收了太極圖的結構。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尊師玻爾為自己家族設計的族徽中,也把太極圖作為圖案的中心,象征著他發現並倡導的互補原理。美國物理學家惠勒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敬佩中國的傳統,不單在於中國的長城等看不盡的物質上的曆史陳跡,更在於中國的許多偉大思想家所留下的精神寶庫。我們認為,太極、八卦正是這精神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前的偉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