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有為公車上書(1 / 2)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國人無不痛心疾首,義憤填膺。當時,北京正在舉行春闈會試。一些台灣籍、遼寧籍的舉人聽到家鄉將要落入日寇之手,個個悲痛萬狀,泣不成聲。國難當頭,廣東舉人康有為拍案而起,指著東南方向大罵賣國賊李鴻章:

“如此辱國喪權之約,這廝竟落得下筆去!這等奇恥大辱,上有負皇天恩德,下愧對黎民百姓!身為朝廷重臣,爾不汗顏,士人皆為爾汗顏!”

四月初,正當光緒皇帝被迫要在條約上蓋上皇帝大印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在北京參加會試的一千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朝廷不要批準這個賣國求和的條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公車:漢代以公家車馬運送應舉的人,所以後人把“公車”作為入京應試舉人的代稱)。

這一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了一千多名來自各地的舉人,冒著北京春季的風沙,浩浩蕩蕩地來到都察院門前請願,求都察院向皇上轉達舉人學子的意願。

但受到了冷遇。在這以前,各省的舉人都已紛紛上書請願,都沒有答複。

為此,康有為、梁啟超召集了一千三百多位舉人到鬆筠庵議事,提出聯名上書皇帝,以免被扣壓起來,遞不到皇帝手中。會後,康有為和梁啟超寫成了一篇萬言的《上皇帝書》,各省舉人簽名之後,在康有為的率領下,又浩浩蕩蕩地開到都察院,要求將《上皇帝書》轉交給皇上。

這一壯舉雖然也遭到了守舊頑固官僚的阻撓,但震動了朝野。以此為開端,揭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的序幕。它的發動者就是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

康有為,鹹豐八年(1858年)生,號長素,廣東南海(今廣州)人。

他在讀書時就很注意改革社會的學問,青年時代就立下了“經營天下”的誌願。20多歲時,他遊曆了香港、上海等地,親眼看到了資本主義製度遠勝封建製度,就開始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文化,鑽研西方政治理論思想,從“聲光化電”到史誌遊記,無不涉獵。24歲時,他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落第後,便回家鄉潛心攻讀“西學”,逐步形成了他的改良主義思想。光緒十四年(1888年),30歲的康有為再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應試。此時,正逢中法戰爭失敗,麵對中國貧窮落後,屢遭外侮的現狀,他痛心極了,立即奮筆疾書,寫出了第一封《上皇帝書》,痛陳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險境,呼籲皇帝“幡然圖治”,自強而救國。

康有為這封言辭激烈的上書自然遭到朝廷頑固派的阻撓,沒有轉遞給皇帝。更有甚者,本應考中前三名之內的康有為的試卷遞到主考官徐桐手裏時,他看到“康有為”三個字,也不管試卷如何,提起筆來就勾去了他的名字。

康有為回到廣州後,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廣州設立了“萬本草堂”,一麵研討維新理論,一麵招收了大量學生,培養變法維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