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品種改良和我國的農業進步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取得長足進步。盡管耕地麵積逐年減少,由於單產不斷提高,總產量一直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不僅解決了12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正向農業現代化大踏步前進。曆史的經驗腳月,農業增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靠科技,最重要的起帶頭作用的是種子。每更新一次良種,農業的產量和效益就上一個新台階。可以說,種子是農業發展階段的標誌。
建國以來,我國共搜集、整理農作物品種資源35萬餘份,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的第三個種資源大國,育成40多種農作物新品種達5000多個。主要農作物生產用種已進行了4~5次大範圍的品種更新換代,每次增產幅度都在10吼以上。據專家評估,種子在農業增產諸因素中所占份額已達30吼,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優良品種對農業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1994年與建國初期相比,全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由69千克提高到270.9千克,增長4.2倍;皮棉單產由11千克提高到52千克,增長4.7倍;糧食總產從1949年的11381萬噸,增長到1993年的45644萬噸,增長了3倍多;棉花總產由不足1000萬擔,上升到8000萬擔(1984年曾達到1.25億擔、增長7倍以上。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為我國政治局勢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全麵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以上。我國在農作物品種改良和良種推廣利用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顯示了我國後來居上的雄厚實力,令世界為之矚目。以玉米為例。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和飼料作物,常年播種麵積3億畝以上,占全國糧食作物麵積的20%左右。建國初期,我國農業生產上利用的玉米品種主要是農家種和綜合種,類型繁多,產量低下。60年代末期,推廣了玉米雙交種和三交種,產量明顯提高。70年代以後,雜種優勢強、製種手續較為簡便的優良單交種迅速推廣普及。特別是從1983年到1990年的8年間,玉米強優勢雜交種迅速推廣應用,如在我國北方地區推廣的丹玉係列、掖單係列、新黃單係列品種等,配以相應的栽培技術,使玉米產量大幅度提高,全國平均單產由241.5千克提高到308千克,年均增加8.13千克,總產由6820.5萬噸增長到9882.3萬噸,增加65%。1993年,玉米總產突破1億噸(10270萬噸),比1樹9年增加了7倍多。現在,利用雄性不育係配製玉米單交種也已取得成功。在過去的10年中,全國的糧食總產量增加了500億千克,其中玉米增加295億千克,占59%。玉米雜種優勢的利用成功不僅為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帶動了其他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和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最大的民營科技企業型農業科研機構山東省菜州市農科院,在玉米育種和育、繁、推一體化方麵取得突出成績。1979年,該院選育出緊湊型玉米良種“掖單2號”,單產突破775千克,開創了我國緊湊型玉米高產品種選育的新局麵。特別是“掖單13”選育成功後,在農業部支持下,在全國進行了高產示範,先後有12個省市創下了畝產900~1000千克的高產典型。該院科研人員以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為核心組織高產攻關,創造了畝產1096.29千克的世界夏玉米產量最高紀錄。1994年,全國種植“掖單13”麵積達1500萬畝,累計推廣麵積6771萬畝。從1985年至今,已有5個品種(掖單2號、11號、12號、13號、19號)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1995年,掖單係列品種推廣麵積達9700萬畝,占全國玉米種植麵積的307。以上。該院選育出的以“107”、“478”、“515”、“52106”為骨幹的16個緊湊型玉米自交係,在全國育種界被廣泛引用,育成一大批新的緊湊、半緊湊型髙產新品種。截止1995年,掖單係列品種累計推廣4億多畝,增產玉米300多億千克。其中“掖單12”雜交種子1988年首次打入國際市場,被譽為“李氏良種”,是我國惟一連續5年進人國際市場的玉米雜交種。“掖單係列”及其發明人李登海等在我國玉米品種改良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