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建國以來,育種工作成就顯著。5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岱字棉占絕對優勢,60年代以後我國自育的品種逐步取代了“岱字15”、“岱字16”等品種,產量顯著提高,如“豫棉1號”、“魯棉1號”、“魯棉6號”、“中棉所10號”等。80年代,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先後育成“中棉所12、16、17”等新品種,在全國大麵積推廣。四川省農科院育成的棉花新品種“川棉109”,1993年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經國內外專家鑒定,認為該品種實現了抗蚜蟲與抗病、豐產與優質相結合,綜合性狀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已在10多個省、市示範推廣。1996年在四川、河南、湖北等省累計推廣450萬畝以上,1995年大麵積示範4.95萬畝,平均畝產90千克,比當地對照種增產30%以上。河南省鄧州市6000畝“川棉109”,皮棉平均單產達120千克,增產幅度為7.0%-38.99%。該品種是在棉花多質源、多抗性育種方麵取得的重要成就。繼美國轉&殺蟲蛋白基因抗棉鈴蟲棉花新品種育成之後,我國在轉基因抗蟲棉育種方麵也已取得重大進展。
雜交油菜的育種和利用,我國同樣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秦油1號”、“華雜2號”、“華雜3號”等優質油菜,1995年推廣麵積占油菜種植總麵積的209%以上。雙低(低芥酸、低硫甙)雜交油菜“華雜3號”具有高產、優質、早熟、抗逆性強等優點,平均畝產可達160千克,並耐菌核病和病毒病。油菜“兩係法”雜優利用研究也和水稻一樣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雜種優勢的利用,已從玉米、高粱、水稻、油菜擴大到20多種主要蔬菜作物上。如首次選育出性狀優異的異源胞質大白菜雄性不育係和配合力良好的甘藍雄性不育係,應用細胞工程首次育成對鏽病免疫的甘蔗無性係等。倍數體育種、組培育種、太空育種、轉基因育種、染色體原位雜交、體細胞離體篩選、生物工程技術等育種高新技術的應用,將使21世紀的種子世界呈現出百花爭妍的動人畫麵。
綜上所述,世界“綠色革命”的成就,我國品種改良的光輝業績,都充分說明了種子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種子產業化工程的實施,植物新品種保護法規的出台,更為種子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到2000年我國要增產糧食500億千克,實現糧食總產5000億千克,要求種子增產的份額占到36%,也即靠品種改良增產糧食180億千克。
二、種子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從國內外農作物品種改良史和農業生產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種子是農業增產各種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最活躍和充滿生機的領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增長點。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地重視種子工作,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選育優良新品種和完善農作物種子的現代化產業。我國黨和政府曆來十分重視種子工作,一再強調:“解決農業問題要靠科技,科技的重點又在種子。農業和糧食的希望在於種子。”早在80年代初,鄧小平同誌就強調“農業靠科學種田,要抓種子、優良品種”;農業問題“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中央領導同誌在1995年全國農業種子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種子是生命之源,在一定意義上說,世界上萬物都是從種子生化而來的,也可以說萬物都是種子的演化。”“改良種子是一本萬利,抓種子成本低,效益好,回報率高”。古今中外從事農業的生產者無不重視種子的改良、研究和推廣。早在西漢時期,-劉向在《說苑·雜言》中就有,田者擇種而種之,的記述。南北朝後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中寫到:“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闡述了種子混雜會導致產量低而米質差,要“選好穗純色者”,單收單繁,作為種子。當代世界各國更是把種子放在突出位置,以種子的突破推動農業的飛躍。
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要靠種子。從根本上講,種子也是農業發展階段的標誌。原始社會,人們隻知道利用野生品種,出現了原始農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隻是自然選種,那是傳統農業。到了現代農業階段,人們運用現代遺傳學,開發雜交優勢,利用生物工程、細胞工程等新技術培育良種,優良品種對農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可以說一部農業發展史就是農業科技進步史,也是一部種子改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