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事實說明,不論國內還是國外,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良種在農業生產中的巨大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都無法取代的。真抓農業,就要真抓科技;真抓科技,就要真抓種子。抓住了種子就抓住了關鍵的關鍵、要害的要害。抓農業不抓種子,就沒有抓住關鍵,就沒有抓住要害。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突出抓好,種子工程,,加快良種培育、引進和推廣”。我國計劃到2000年要增產糧食500億千克,要求通過種子增產的份額達到367。,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種子對農業增產的重要作用。
種子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一)能顯著提髙農作物產量
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是提高農作物產量最有效、最經濟的途徑。我國糧食產量由解放初斯的1000億千克上升到目前的4500多億千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農作物品種改良不斷有新的突破。我國和世界的農業發展曆史都已證明,每更新一次品種,產量和效益就會上新的台階。據國內外專家統計分析,在提高單產的農業增產技術中,優良品種的作用一般為25%~30%,高的可達50%以上。
(二)能增強抗性,實現穩產
推廣抗病和抗逆能力強的優良品種,能有效地減輕病、蟲害和各種自然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保證穩產。例如,50年代中期,全國小麥條鏽病大流行,不少地區嚴重減產,估計約減產60億千克。後來,由於育成並推廣了一大批抗鏽能力強的小麥新品種,從而有效地控製了條鏽病的危害。又如,倒伏是許多農作物高產穩產的限製因素,我國由於推廣了矮稈水稻、矮稈小麥等一批新品種,倒伏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產量大幅度提高。抗病、抗蟲、耐旱、抗寒等抗逆性強的優良新品種的育成,為作物實現高產、穩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能改善和提離農產品質量
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品質育種已取得重大進展,一批高產優質新品種已經投人生產,前景令人鼓舞。如我國育成的高賴氨酸玉米雜交種“中單206”、“新玉6號”、“魯單203”、“北農犬101”等,籽粒中賴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而單產也比主要推廣的玉米單交種略有增產。用優質蛋白玉米雜交種“魯玉13”作飼料,可以代替豆餅,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四)能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優良品種在農業生產中不僅具有高產、穩產、優質的作用,而且由於推廣熟期配套品種,還能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增加社會經濟效益。在小麥一夏玉米兩熟製的北方,由於推廣中晚熟玉米和早熟小麥品種,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條件,發揮了品種的增產潛力,使單位麵積產量大幅度提高。據河北省農業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報道,小麥、夏玉米兩茬畝產可達900~1000千克。我國南方稻區,由於應用了雙季稻熟期銜接的品種,結合采用水旱輪作熟期相宜的作物和品種,改進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結構,有效地提高了單位麵積的產量。
(五)能擴大作物栽培區域
優良品種能促進作物向新地區擴展,從而擴大農作物種植麵積。如法國50年代隻在氣溫較高的南部和西部種植玉米,後來由於育成了“200”和“258”等早熟、抗寒、豐產的雜交種,使玉米種植區又向北推移了150千米,單產由83千克提高到300千克,成為歐洲共同體的主要糧食出口國。我國育成的蛋白質和油脂含量高達63%的大豆新品種“東農36”,比已知當今世界大豆生產最早熟品種“快楓”等學熟5~19天,從而使我國大豆產區又向北推移了100多公裏。我國育成的抗寒、早熟、對光反應不敏感的粳稻品種,使北緯50多度的地區也
成為我國水稻的栽培區。
我國古代沒有玉米,由於引進了玉米種子,就使我國增加了一個大宗作物,改變了種植結構,現在每年種植麵積已達3億多畝,產量占到糧食總產的20%以上。
綜上所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過去還是將來,種子在農業生產中都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取代的獨特地位。特別是目前,我國農業正在從以追求產品數量增長,滿足人民溫飽需要為主,轉向高產和優質並重,提高經濟效益的階段,這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高產高效農業要求農村產業結構要趨向合理,栽培技術要實現模式化,植物保護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這一切在相當程度上都依賴於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因此,種子是農業依靠科學的中心環節,必須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