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我國農村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種子工作處於放任自流狀態,生產上使用的種子多是沿襲多年的農家種,類型繁多,產量低下,育種力量薄弱,種子繁育推廣體係無從談起,農業生產發展緩慢。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種子工作高度重視,建立、健全了良種繁育推廣體係,使我國種子工作麵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概括來說,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種子工作的發展,大體經曆了4個不同的曆史階段。
一、家家種田、戶戶留種階段
在這個時期(1949~1957年),全國各級農業部門成立了種子機構,實行行政、技術兩位一體。農業部根據解放初期的農業生產狀況,製定了《五年良種普及計劃》,要求廣泛開展群選群育運動,選育出的品種就地繁殖,就地推廣,在農村實行家家種田,戶戶留種。當時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作用。但這種方式隻能適用於生產水平很低的狀況,由於戶戶留種,鄰裏串換,易造成種糧不分,以糧代種,很難大幅度提高單位麵積產量。
二、“四自一輔”階段
1958~1977年間,農村普遍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原有的家家種田、戶戶留種已不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農業部在總結種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用種主要靠農業社自選、自繁、自留、自用,輔之以必要的調劑,簡稱“四自一輔”的種子工作方針,同時充實了種子機構,並逐步開展了種子經營業務,實行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1962年11月,國務院下達了《關於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種子站是良種的經營單位”,“種子站又是全縣種子工作的管理機構”,“通過技術服務,在技術上幫助和指導生產隊選種留種、保管種子,以及在播種前進行消毒處理”等等。
“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提出以後,為了加強領導,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全國不少地方都推廣實行了“三有三統一”的措施,即生產大隊要有一個種子基地,有一支種子隊伍,有一個種子倉庫,統一繁殖、統一保管和統一供種。“三有三統一”的良種繁育推廣措施,對保證“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的貫徹落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到了種子隊伍專業化,繁殖、選擇、留種、用種、貯藏、保管一條龍,有效地防止了品種的混雜退化,減少了用種量,推動了群眾性良種繁育活動的開展,普及了農業科學知識,為以後的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普及奠定了基礎。
三、“四化一供”階段
“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曆時20年沒有改變,主要原因是受十年動亂的影響。隨著農業生產水平和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已不適應生產力的備展。1978年4月,國務院批轉了農業部《關於加強種子工作的報告》,批準在全國建立各級種子公司,並繼續實行行政、技術、經營三位一體。同時提出種子要實現“四化一供”的工作方針,在全國進行試點並逐步推廣。
“四化一供”即品種布局區域化、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和質量標準化,以縣為單位組織統一供種。
品種布局區域化是指要按照品種的不同區域適應性,科學安排品種。在一個自然區域內各作物實現既有當家品種,又有搭配品種,既有效地防止品種的多、亂、雜,又不能讓一個地區品種單一化。
種子生產專業化,即根據不同作物下年的用種量,確定專門單位、專用耕地、專業人員,配備專門設備,進行種子生產。一般地講,就是按照規劃,建立專業生產基地進行種子生產。種子基地一般較為固定,由種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基地農民按照規定的操作程序進行種子生產。從基地收獲的種子僅是半成品種子,還須經過加工處理後,才能稱為標準種子。種子生產專業化是由“四自一輔”向“四化一供”轉變的關鍵措施,是良種繁育現代化的第一步,是“四化一供”的物質基礎。
種子加工機械化就是把專業化生產出來的半成品種子,從烘幹、清理、精選分級到拌藥消毒等,全部采用機械化作業。種子加工機械化可以使種子達到標準級別要求,提高種子的淨度和整齊度,達到種粒飽滿,苗齊苗壯,節約用種,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
農業生產實踐證明,在選用優良品種的基礎上,實現種子質量標準化,對保證獲得高質量的種子,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意義。種子質量標準化包括五個內容:農作物優良品種標準,農作物種子分級標準,主要農作物原種生產方法標準,種子檢驗方法標準和種子貯藏、包裝、運輸標準。供大田生產用的種子,必須符合國家原種、良種規定的標準,並保證定期更新。
以縣為單位組織統一供種,就是要改變“四自一輔”時期既種田又繁育、製種的現象,逐步做到種田不留種,由縣種子部門有計劃地組織統一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