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一供”種子工作方針,是我國在總結了建國30年種子工作經驗和吸取國外先進管理技術的基礎上提出的。10多年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當時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是我國種子工作發展的必然。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生產雜交種和常規作物的原種是一家一戶想辦而又辦不到的,隻有在“四化一供”的體製下,按照生物科學的原理和規律實行技術集約型種子生產,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對高質量種子的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搞活的深入進行,我國農業正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種子作為特殊商品,也正由自然經濟形式向商品經濟形式迅速轉變。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將賦於“四化一供”以新的內涵。
四、種子工程的提出和實施
(一)曆史的回顧
“四自一輔”和“四化一供”的種子工作方針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提出的,對提高我國的用種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各有其曆史的局限性。“四自一輔”,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行為,在當時條件下有利於保證生產用種,但限製了種子商品化的發展。“四化一供”方針推行20年來,我國種子事業取得巨大進展,國有種子公司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全國建立各級國有種子公司2549個,職工近7萬人;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良種繁育推廣體係,種子“四化”水平顯著提高;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一再出現突破,促使農業生產不斷上新台階。可以說,“四化”是現代種子產業的要求,但在“一供”方麵采取的行政行為及劃定的範圍,限製了種子產業化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原有種子體製存在的一些矛盾日益突出,阻礙了種子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種子體係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按行政區劃建立的,其特點是政、事、企合一,經營小、全、散,育、繁、推脫節,習慣於行政指令和獨家經營,市場競爭和法製意識淡薄,這種體製已越來越難以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不能滿足社會化大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要求。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不失時機地提出“種子工程”,從而把我國種子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掀開了新的曆史篇章。
(二)種子工程的概念
種子工程是以農作物種子為對象,以為農業生產提供具有優秀生物學特性和優良種植特性的商品化種子為目的,通過利用現代生物學手段、工程學手段和農業經濟學原理以及其他現代科技成果,按照種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管理的全過程所形成的規模化、規範化、程序化、係統化的產業整體。
種子工程是一項典型的農業工程,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學科、多部門的係統工程。按照其功能分為農作物改良(新品種引育)、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銷售、種子管理等5大係統,以及種質資源收集、選育、區試、審定、原種(親本)繁殖、生產、收購、精選、檢驗、包衣、包裝、貯藏、保管、標牌銷售、售後服務等15個環節。提高種子科技含量、質量水平和商品化水平,就要在這些環節上下功夫。
種子產業化工程是以種子市場為基礎、品種為龍頭,一體化為載體的產業體係,必須做到結構優化、布局合理、質量提高、服務完善,實力增強、管理規範等,促進種子的科研、生產、加工、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協調聯動、有機結合、有序發展。實現種子“產業化”就是要達到集約生產、規模經營、實現最佳效益,使資源(包括人力、資金、物質、技術等)達到合理配置,生產、經營、管理達到最佳狀態,實現集約化、現代化。
(三)實施種子工程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實施“種子工程”要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適應經濟體製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需要,堅持、統籌規劃、因地製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在充分挖掘現有品種、技術、實施和管理的潛力,發揮最大效益的同時,增加投入,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上效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種子產業,保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協調、健康的發展。
種子工程的總體目標是促進我國種子工作迅速實現“四個根本性轉變”,即由傳統的粗放生產向集約化大生產轉變;由行政區域的自給性生產經營向社會化、國際化、市場化轉變;由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向專業化的大中型企業或企業集團轉變;由科研、生產、經營相互脫節向育、繁、推、銷一體化轉變。最終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現代化種子產業體係,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種子產業體係和富有活力的、科學的管理製度,實現種子生產專業化、經營集團化、管理規範化、育繁推銷一體化、大田用種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