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空前大一統的環境下,重視商業發展的元代,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十分發達。
元朝采用南宋舊製,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海外貿易。1277年曾在泉州、慶元、上海、澉浦四市設市舶司。1293年又增設溫州、杭州、廣東三處市舶司。
元政府還製定了“市舶法22條”。元代市舶法規定:出海貿易的船隻、人員、貨物、貿易目的地,均需經當地市舶司審核批準,發給公憑、公驗。開船時,由市舶司官員檢視船貨內有無違禁物品。船舶出海,原則上隻允許前往申請的目的地國家和地區做貿易。若確“因風水打往別國”,則按照“舶到別國貨物”例抽分(征稅)。出海貿易的船隻,須於規定的時間返回,並到原來申請憑驗的市舶司接受抽分。抽分的比率是,粗貨l:15,細貨1:10,另納舶稅1:30.外國船隻和中國船隻輸入的外國貨物,依例抽分後,由市舶司差人發賣。
為了能直接從海外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利益,元政府於1284年始,實行了一種官本商辦的外貿活動,即由政府提供船舶、資本,商人提供人力,所得利益,政府得7成,商人得3成。海外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基本上是紡織品、陶瓷器、金銀鐵器、雜貨類日用品和水銀、硫磺等礦產品,以及名貴中藥材等。輸入的多是香料、珠寶等奢侈品。
當時和中國有海上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據記載,菲律賓以南以西的沿海國家和地區就達97個,最遠處到達非洲今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當時,東南亞海上的貿易主要掌握在中國商人的手裏。當時要想從印度經海路到達中國的話,就隻能乘坐中國的船隻。
2.王實甫與《西廂記》
王實甫也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他是元代易州人,曾在元朝做官,後辭官不做,賦閑在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代戲曲中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西廂記》是王實甫把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改寫為戲曲後的作品。故事情節雖基本相同,但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題材更集中,主題更鮮明,藝術上也有所提高。
《西廂記》情節並不複雜。男主人公張生是一個有才華的青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普救寺邂逅了已故相國的千金崔鶯鶯。兩人一見傾心,但迫於封建社會男女之大防,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倫理觀念,兩人隻能含情脈脈,不敢親近。好在有個紅娘在中間穿針引線巧布局,使兩人各吐心事,真正相愛了。但相國夫人嫌貧愛富,不願意答應這門婚事。也是歪打正著,正巧惡霸孫飛虎率兵包圍了普救寺,而張生的義兄正好在附近帶兵駐守,情急下相國夫人答應了張生的婚事。於是張生搬來救兵解了普救寺之圍。不想老夫人翻臉不認賬,好在紅娘伶牙俐齒,後來張生高中狀元,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為明清以來的戲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藝術上王實甫在《西廂記》中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開了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完成了對鶯鶯、張生、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故事裏的人物雖不多,但揭示得比較深刻,能將人物的性格和情節開展巧妙地結合到一起,成功地表現了事件曲折複雜的過程。
《西廂記》從元明以來一直是最受群眾歡迎、流傳最廣的曲目,原因就在於《西廂記》是在歌頌愛,歌頌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與執著,是中國數百年來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幸福的讚歌。
3.馬致遠與《漢宮秋》
馬致遠,號東籬,和關漢卿一樣也是大都人。他的一生經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代君主。馬致遠的先輩是隨金室南遷的文士,蒙古滅金後,北方政局逐漸穩定,他們又遷回到了大都地區。因此馬致遠做過官,青年時代曾經追求功名,他自己說“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到晚年,馬致遠隱居江南,具體情況不被人知。
馬致遠一生寫出的劇本較多,雜劇有十五種,現存七種。它們是:《半夜雷轟薦福碑》、《江州司馬青衫淚》、《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孤雁漢宮秋》、《開壇闡教黃粱夢》、《太華山陳摶高臥》、《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其中以《孤雁漢宮秋》,即《漢宮秋》在藝術上成就較高,最為出名。
《漢宮秋》是以昭君出塞的故事為曆史模本寫成的雜劇。《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中記載了漢元帝時,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漢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塞的事。馬致遠把故事改到了漢朝國勢衰弱的漢元帝時,並對史實進行了很多改動。在馬致遠筆下,畫師毛延壽因求賄不成,故意醜化王昭君的畫像,後來被元帝發現,就叛國勾引匈奴兵入侵。這時滿朝文武束手無策,王昭君被迫出塞和親,走到漢匈邊境黑龍江時,投江自殺。馬致遠在暗示,一個專權納賄的權奸,一旦罪惡敗露,就有可能叛國投敵;而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的誌士,在麵臨國家民族的危難時,應挺身而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捍衛國家民族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