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周王室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霸業

晉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叔虞子燮改國號為晉,建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裏山河”,雖有易守難攻的優勢,但對晉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晉國,實力較弱,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地區。至獻公時,晉國發展成為北方的強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會盟,已經初步積累起向外爭霸的潛在能力。

春秋爭霸中,真正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前636~前628年在位)素有賢名,曾因內亂而在外流亡19年,先後流落齊、宋和楚地,備嚐艱難險阻,最後與秦結好,登上君位,時年已62歲。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為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公稱霸主要是由兩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帶趕出都城,流亡逃難。次年,文公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通過這次興兵勤王,晉文公除得到4座城池作為賞賜外,還有助於提升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

二是“城濮之戰”。公元前633年,楚圍攻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未開戰前,主動“退避三舍”(古製三十裏為一舍)。最後晉聯合秦、齊、宋,出兵車700乘,在城濮(今山東範縣臨濮鎮)重創楚軍。戰後,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周襄王也被召來參加,並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晉國正式成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說《春秋》是“其事則齊桓、晉文”。但桓公死後,齊國霸主地位緊隨著就宣告結束,而晉文公和他的後繼者將晉國的霸業時斷時續的維持到春秋末期,所謂“晉國,天下莫強焉”。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東方部落,周初遷到今甘肅天水附近。直到東周時秦才被周王室認可為諸侯國,原因是秦襄王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後占據岐西,德公始遷至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逐漸強大,開始向晉文公的霸業提出挑戰,展開爭霸活動。

秦、晉通過聯姻,關係密切,但因兩國接壤也常有矛盾。晉文公死後,秦穆公乘晉喪而派兵東向襲鄭,但被商人弦高所騙,誤以為鄭有備而退回,行經崤(今河南澠池、洛寧)遭晉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其後數年間,秦、晉時有戰事,由於實力不如晉,秦屢與晉戰,都難以占到便宜。同時,晉國占領著秦國東進要塞—桃林塞,即後來的函穀關,於是秦穆公轉而向西,吞並戎狄部族,壯大實力。史稱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裏”,稱霸西戎。

當然,秦穆公並未真正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他的霸主效力僅限於西戎地區。與東方各國相比,秦國社會要落後和野蠻得多,秦穆公死時就用177人為他殉葬,就連號稱子車氏“三良”的奄息、仲行和虎都在殉葬之列。終春秋世,穆公以後至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再沒有在政治舞台上有過上佳的表現。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是江、漢流域的蠻族國家,傳說是帝顓頊高陽的後裔,西周時主要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地區,公元前689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後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伐鄭。當時鄭為楚的仆從國,楚出兵救鄭與宋軍戰與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宋軍本可以乘楚軍渡河和陣列混亂的時候擊敗楚軍,但宋襄公不知亂世尚力,拘泥“古道”,硬是要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後才開戰,結果貽誤戰機,宋軍慘敗,宋襄公愚昧迂腐的“仁義”爭霸成為千古笑柄。可見,這時的楚國已能與北方的強國相抗衡。

到楚莊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時,任用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尤為強盛,開始北進稱霸。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攻打陸渾戎,至伊洛地帶,觀兵於周疆,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莊王竟詢問起象征王權的九鼎的大小輕重,儼然有滅周的野心和架勢。從中也可以看出,齊桓、晉文“尊王”和“勤王”的旗幟已經倒下,取代它的將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和名正言順的殺伐。

公元前598年,楚圍攻鄭,晉出兵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今河南滎陽北),結果晉軍慘敗,狼狽逃走。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韓非子·有度》曰:“荊(荊即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國語·楚語上》稱楚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龐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