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有孔的圓形玉器,其紋飾主要有幾何紋、雲紋和穀紋。《爾雅》說:“肉倍好謂之璧”,就是說玉璧圓孔的直徑要等於周邊直徑的1/2.玉環和玉瑗的形狀和璧相同,隻是“肉”與“好”的比例不是2:1.所以有學者建議把三者統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璧類。秦代以前玉璧極為珍貴,比如秦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詐以15城相換,好在藺相如智勇雙全,使“完璧歸趙”。從古文獻考古發現來看,玉璧的用途有用作祭器、禮器、佩飾、砝碼、辟邪和防腐。
按古書的說法,半璧為璜,但實際並非完全如此。殷商時期的玉璜多數隻有玉璧的1/3,達到半璧的較少。玉璜初為祭器,用黑玉製成,是立冬祭祀北方的器物,後衍生成飾品,故又稱佩璜。玉璜形製多樣,紋飾精美。曾侯乙墓出土透雕四龍玉璜,青色,長15.2厘米,寬4.6厘米,厚0.6厘米,體扁平,呈弧形,透雕對稱的四條龍,曲身卷尾,單麵陰刻眼、鱗、爪等。同時用陰線刻出兩條蛇紋,精雕細琢,布局對稱。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雙龍首玉璜,白色,長17.1厘米,寬7.4厘米,厚0.5厘米,體扁薄,呈半圓形。兩端鏤雕龍首,龍口微啟,唇微卷,露牙,環眼圓睜,長耳後伏於頸,飾陰刻細線紋。龍身浮雕6行勾連紋。外綴以對稱的鏤空夔紋,中部有圓孔,可穿係,製作極為精巧。
玉琮是內圓外方的管形玉器,用作禮地、發兵、殮屍等。原始社會末期玉琮曾經非常盛行,夏商時迅速衰落,西周規定“以黃琮禮地”,玉琮應該是比較常見的,但這時期墓葬中基本沒發現其身影,這至今是個謎團。春秋戰國墓葬中出土的玉琮極少,即便偶有發現,工藝也十分簡陋。到西漢以後,玉琮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後世也有好事者仿製上古玉琮,但已明顯脫離先秦的風格。
《說文》說,“剡上為圭”。玉圭指的是上部尖銳呈三角、下端平直、長方形的玉器,有的玉圭兩側略呈梯形。玉圭源自新石器時代的石鏟和石斧,因此,有人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和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但真正標準的尖首形圭到商代才開始出現,盛行於兩周時期。玉圭是標明身份的瑞玉和祭祖盟誓的祭器,用來規範宗法關係。按照等級不同,王執持鎮圭,公執持桓圭,侯執持信圭,伯執持躬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麵,尺寸長1 5至2 0厘米。戰國墓葬出土的圭數量較多,圭身寬窄各異。
漢代玉圭逐漸淡出社會生活,後世王公貴族隻有想顯示其地位時,才雕造少量的玉圭。
玉璋與玉圭相似,“半圭為璋”,它與圭都是區分等級的器物。玉璋始見於龍山文化,殷墟出土過許多石璋,西周的玉璋較為少見,器形與商代相近,器身窄長。春秋戰國墓葬出土的玉璋與古書的記載情況存在著諸多不同,這還有待考古工作者作深入的研究。《周禮》將玉璋分為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赤璋用赤玉(瑪瑙)製成,是祭祀南方神靈朱雀的禮器。大璋、中璋、邊璋是天子巡守時祭祀山川的器物,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後就將玉璋埋於地下;如果是川的話,則將璋投到河裏。《考工記》還有“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的記載。《周禮·典瑞》說:“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鄭玄注:“有牙之飾於琰側,先言牙璋有紋飾也”。牙璋可能與軍旅有關,與後代虎符相似。璋牙尖銳,流露出鋒利、肅殺氣息。三星堆出土的牙璋,中間開刃,形狀似齒,直伸向前,攻擊的意味極其明顯。從三星堆的考古發現來看,牙璋的用途極可能是祭山的禮玉。
除以上的儀禮“六器”外,先秦日常社會生活中盛行用玉作佩飾。人佩帶玉飾是有講究的,《白虎通義》說,道德高深者佩環,能決嫌疑者佩。當然最普遍的佩飾是玉佩。佩的概念較為寬泛,凡是璧、環、璜、琮、圭等規範性玉器以外的飾玉,都可以稱為佩。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佩玉來協調舉止、標明身份、表達情意和作為承諾的信物。另外,先秦的喪葬製度也盛行用玉,例如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堵住屍體孔竅的玉塞、下葬時死者手裏的握玉等。
漆器
用漆樹自然分泌的漆液塗在各種器具上,這就是原始的漆器。漆樹的液汁經攪拌後變為熟漆,生漆或熟漆加進熟桐油調製即成漆膜堅硬、光亮、耐溫的廣漆,再添入顏料或染料就形成彩色漆層。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知道和使用天然漆的國家,漆器的製造有著悠久的曆史。古代以漆塗於物稱“髹”,用漆繪製圖案花紋謂“飾”。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是現知最早的漆器。商周時期開始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還設立有皇家漆園。《尚書·禹貢》載:“厥貢漆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