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附:《資治通鑒》大事記(1)(2 / 3)

公元前209年,漁陽(今北京密雲)戌卒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入據陳縣(今河南淮陽)。群雄紛起響應,天下大亂。

公元前206年,沛公劉邦軍至灞上(今陝西西安),秦王子嬰投降,秦亡。項羽入鹹陽,燒阿房宮。稱楚霸王,史稱西楚。尊懷王為義帝,封劉邦為漢王,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項羽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任韓信為大將,叛西楚。

漢紀

公元前206年,沛公劉邦軍至灞上(今陝西西安),秦王子嬰投降,秦亡。劉邦赴項羽鴻門宴得以逃脫,項羽入鹹陽,燒阿房宮,稱西楚霸王。尊懷王為義帝,封劉邦為漢王,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項羽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任韓信為大將,叛西楚。

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項羽自殺。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洛陽,中國再歸統一。納婁獻議,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公元前200年,叔孫通製朝儀;劉邦攻韓王韓信,韓信兵敗,逃入匈奴。劉邦乘勝追擊,匈奴圍之於白登(今山西大同),用陳平密計,才得以解圍生還。

公元前196年,皇後呂雉殺淮陰侯韓信,屠三族。劉邦誣梁王彭越城謀反,殺之,剁為肉醬;封趙佗為南越王。淮南王黥布叛。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卒,子劉恭嗣位,是為前少帝。太皇太後呂雉臨朝聽政。

公元前180年,太皇太後呂雉卒。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文帝。

公元前167年,少女淳於緹縈為父冤上書,漢文帝劉恒命廢肉刑。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任晁錯為禦史大夫,議削減諸侯地。

公元前154年,吳、楚、趙、菑川、濟南、膠西、膠東,七國叛亂,求誅晁錯。漢景帝殺晁錯,屠其族,以平七國之憤,並向七國求和,七國不許,西向進兵。漢景帝命周亞夫為太尉進擊,大破七國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奔閩越國(今福建福州),閩越殺之。餘五國次第降,七國之亂平。

公元前140年,漢政府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漢武帝納董仲舒議:"凡非五經之書及孔子之著,皆予禁絕,不準流傳。"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家。

公元前138年,張騫開始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擊匈奴。

公元前129年,匈奴攻上穀(今河北懷來),漢政府遣衛青出上穀、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四路反擊,互有勝負。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計策,頒布推恩令,逐步削減諸侯實力;衛青攻匈奴,複取河南地,修築秦長城,置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北)。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今甘肅臨洮)攻匈奴,過焉支山千餘裏,斬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殺擄8900餘人,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秋,匈奴內亂,渾邪王殺休屠王,降中國。漢政府在邊郡置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5屬國,以處降人。自此沿邊一帶,隴西、北地、上郡得安。

公元前119年,漢政府大舉攻匈奴,大將軍衛青出定襄,驃騎將軍霍去病出代郡,衛青深入,匈奴軍潰,郎中令李廣迷途失期,自殺。霍去病深入,封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市東100公裏)。從此沙漠以南無匈奴王庭。

公元前118年,漢政府廢三銖錢,重鑄五銖錢。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泰山封禪,追命即位以來年號,並定今年為元封元年,中國使用年號自此始。

公元前104年,頒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秦及漢初,均以十月為歲首)。

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甘肅)酒泉攻匈奴右賢王於天山,陷重圍,賴司馬趙充國血戰,始得出,漢軍死2萬餘人。騎都尉李陵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綱旗),至浚稽山(今蒙古阿爾博格多山),兵敗,降匈奴。漢武帝因為司馬遷為李陵求情,下其腐刑。

公元前91年,江充誣太子劉據從事巫蠱,劉據斬江充,起兵,兵敗自縊死,衛皇後自殺。

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輪台罪己詔。

公元前87年,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殺其母;漢武帝卒,劉弗陵即位,年僅8歲,是謂昭帝,大將軍霍光輔政。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卒,無嗣,侄劉賀繼位,因行為不檢點。在位僅27日,大將軍霍光廢之,立故太子劉據,是為宣帝。

公元前54年,匈奴郅支單於攻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南遁,郅支單於入單於庭,從此匈奴分為南北二國。

公元前35年,陳湯上書漢元帝,表明討伐北匈奴的原因,提到:"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入朝,漢元帝將宮女王嬙(昭君)嫁之。漢元帝不久去世,子成帝劉驁嗣位,荒於酒色,漢王朝始衰。

公元前7年,漢成帝劉驁卒,侄哀帝劉欣嗣位。免王莽大司馬之位。

公元8年,王莽廢漢孺子為定安公,西漢亡。王莽實行改革,禁買賣田宅奴仆,施行王田製,廢五銖錢發行小錢;百官、宮室、郡縣多改名稱,首都長安改稱常安等

公元17年,王匡、王鳳起兵綠林山,號綠林兵。

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起兵莒縣,號赤眉軍。

公元23年,下江、新市、平林諸將及劉縯,共立劉玄為帝,國號漢,史稱玄漢;王莽軍圍昆陽,劉秀突圍帶領援軍,大敗王莽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