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劉備進攻東吳,在夷道(今湖北枝城)豹亭,被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劉備退保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孫權脫離曹魏自立,國號吳,史稱東吳。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帝劉備去世,劉禪嗣位。丞相諸葛亮輔政,遣尚書鄧芝赴東吳和解修好。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生七擒七縱孟獲,孟獲感動,曰:"南人不複反矣。"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是為大帝。自武昌(今湖北鄂州)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公元234年,蜀漢諸葛亮再攻曹魏,兵至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分兵屯田,打算長久作戰。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不久病逝。
公元249年,司馬懿誣曹爽謀反,斬曹爽,屠三族,從此曹魏政權歸司馬氏。
公元260年,曹魏帝曹髦率殿中宿衛及官僮親討司馬昭,司馬昭遣中護軍賈充迎戰於南闕下,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濟刺死。司馬昭遂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是為元帝。
公元263年,曹魏大舉攻蜀漢,鄧艾奇兵出陰平(今甘肅文縣),攻陷江油(今四川平武),成都驚恐,劉禪投降,蜀漢亡。
公元265年,曹魏元帝曹奐讓帝位於司馬炎,曹魏亡。
晉紀
公元279年,西晉大舉攻東吳,鎮軍將軍司馬伷出塗中(今江蘇六合),安東將軍王渾出橫江(今安徽和縣),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州),平南將軍胡奮出夏口(今湖北武漢),鎮南大將軍杜預出江陵,龍驤將軍王浚出巴、蜀,六道並進。
公元280年,西晉王浚兵至石頭城(今江蘇南京西北),吳帝孫皓投降,東吳亡,西晉統一中國。
公元290年,西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子惠帝司馬衷嗣位,太傅楊駿輔政。
公元291年,由於晉惠帝無能,賈皇後專權,肆意妄為。賈皇後誣陷汝南王司馬亮造反,下詔令楚王司馬瑋殺之,又害怕司馬瑋居功難製,再以矯詔罪斬之。
公元300年,賈皇後殺太子司馬遹。趙王司馬倫以為太子複仇為由,起兵作亂,殺司空張華、尚書仆射裴頠、侍中賈謐,廢賈皇後,並囚於金墉城(今洛陽東),逼飲金屑酒而死。
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廢西晉惠帝司馬衷,自立為帝。齊王司馬冏起兵討司馬倫,殺之,司馬衷複位。
公元302年,齊王司馬冏居功自傲,驕奢擅權,長沙王司馬乂起兵殺司馬冏。
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起兵討司馬乂。
公元304年,東海王司馬越執司馬乂送於張方,司馬乂被張方燒殺。司馬穎為皇太弟,奢侈無度,嬖幸用事,大失眾望。七月,司馬越攻司馬穎,在蕩陰(今河南湯陰)被司馬穎的部將石超打敗。惠帝司馬衷被俘至鄴城(今河北臨漳),司馬越逃往下邳(今江蘇睢寧)。
八月,王浚起兵攻鄴城,司馬穎棄鄴城,侍奉惠帝司馬衷還洛陽。十月,李雄在成都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大分裂時代開始。匈奴劉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稱漢王,史稱漢趙。十一月,司馬顒遣右將軍張方赴洛陽,挾司馬衷遷都長安,廢皇太弟司馬穎,立司馬熾為皇太弟。
公元306年,司馬顒因為屢次被司馬越打敗,於是以張方謀反為名斬之以請和,司馬越還是繼續進兵。四月,司馬越軍攻入長安,所部的鮮卑軍大掠,殺2萬餘人,奉司馬衷還都洛陽。司馬顒奔太白山(今陝西太白東),等司馬越軍離開後再據長安。成都王李雄稱帝,定國號為成。十一月,西晉惠帝司馬衷食餅中毒死,弟司馬熾嗣位。
公元311年,漢趙軍攻陷洛陽,擄西晉懷帝司馬熾。
公元313年,漢趙昭武帝劉聰殺司馬熾,司馬業於長安稱帝,是為湣帝。西晉湣帝司馬業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祖逖渡長江,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屯於準陰(今江蘇淮陰)。
公元316年,漢趙中山王劉曜攻長安,司馬業出降,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聞長安陷落,即在建康稱晉王,史稱東晉。漢趙昭武帝劉聰外出打獵,命被俘的西晉湣帝司馬業執戟為前導,又使其行酒洗杯,如廁,又命其執蓋,西晉舊臣痛哭,劉聰大怒,斬司馬業。
公元318年,晉王司馬睿聞司馬業死,遂稱帝,是為元帝。漢趙昭武帝劉聰卒,子隱帝劉粲繼位。大將軍靳準殺劉粲,皇族劉氏男女,無少長皆斬之。相國劉曜聞亂,從長安發兵討靳準,劉曜即帝位。
公元319年,漢趙帝劉曜封大司馬石勒為趙王,但是又因為聽信曹平樂的讒言,又追回信使,斬殺石勒的使者。石勒大怒,稱趙王,史稱後趙。
公元329年,漢趙皇太子劉熙聽聞劉曜被石勒所擒,率百官棄首都長安,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南陽王劉胤反攻長安,後趙中山公石虎迎擊之,並攻陷上邽,盡殺漢趙皇太子劉熙王公以下3000餘人,漢趙亡。
公元334年,成漢武帝李雄去世,侄李班繼位。李雄的兒子車騎將軍李越殺李班,立李雄子李期為帝。後趙帝石弘自送璽綬,請讓位於石虎,石虎不受。石虎認為皇帝若是不賢,應當廢除,用不著禪位,不久就囚禁石弘與其生母程太後,皆殺之,稱居攝趙天王。
公元337年,後趙石虎稱大趙天王,因其子石邃有弑父之心,並之並其男女36人,同埋一棺。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