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8年,楊廣命河北各地發民夫軍工百萬人,穿永濟渠,北自涿郡,中引沁水,南入黃河。男丁不足,以婦女充役。
公元610年,楊廣遣朱寬招撫流球(今台灣),招撫不成,又派大軍討伐,打敗流球,斬流球王渴剌兜。再遊江都。開江南運河,自京口至餘杭,長800裏,廣十餘丈,以方便南遊會稽(今浙江紹興)。
公元612年,楊廣因高麗王未按時到涿郡朝覲,發兵攻高麗,共24軍,共113萬餘人,海陸並進,大敗而歸。
公元613年,楊廣再攻高麗。禮部尚書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造反,攻洛陽,不克,又西攻潼關。楊廣大懼,從高麗引軍還,楊玄感兵敗被殺。
公元614年,楊廣第三次征天下兵攻高麗,然而當時全國已亂,所征兵大多沒有到,而高麗也已困乏,乞和,楊廣大悅,於是退兵。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攻陷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帝,是為恭帝。自任大丞相,封唐王。
唐紀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殺隋煬帝楊廣,立秦王楊浩為帝。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是為高祖,國號唐。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王世充,圍洛陽,又打敗並生擒前來救援的竇建德。王世充絕望而降。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功勞太大,前代的官都不足以與之相匹配,特置天策上將,位居王公之上。
公元626年,因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素來與秦王李世民不和,幾次陷害李世民,李世民在部下的勸說下,早朝時伏兵玄武門,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李淵傳位於李世民,是為太宗,自稱太上皇。東突厥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合兵10萬攻中國,進軍至渭河便橋,長安大震。唐太宗輕騎出麵請和,與二可汗分別盟誓,突厥撤退。
公元627年,唐太宗分全國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
公元630年,唐大舉攻東突厥,兵部尚書李靖出馬邑,頡利可汗大敗,被部下所執送中國,東突厥亡,在東突厥地分為六州,設置定襄都督府與雲中都督府統製。四夷君長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
公元635年,唐太宗下詔按照百姓財產的多少將全國的戶等分為九等。唐軍入吐穀渾境(今青海)2000裏,伏允可汗遠遁,被部下殺死。
公元640年,吐蕃讚普鬆讚幹布遣其相祿東讚赴長安請婚,太宗許以文成公主,第二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入藏。
公元643年,太宗下令畫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列於淩煙閣。太子李承乾喜好聲色畋獵,逐漸失寵,魏王李泰見太子有足疾,也陰謀奪太子位。太宗的弟弟李元昌因為行為不端幾次被太宗責備,於是慫恿太子造反,太子嶽父侯君集等也多次勸說太子造反,李承乾同意起兵弑父,由於李元昌提前作亂,事情泄漏,李承乾廢為平民,李元昌被賜死,侯君集等被處斬。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葬於昭陵,廟號太宗,子李治嗣位。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輔政。
公元654年,唐高宗李治赴感業寺進香,見到做太子時就喜歡的武曌,於是引武曌入宮,封為昭儀。第二年,武曌誣王皇後及蕭淑妃謀逆,害死二人,高宗立武曌為皇後。
公元664年,唐高宗想有所作為,卻被皇後武曌左右,十分不滿,召上官儀商議,打算廢後,武曌知道後責問高宗,高宗懦弱退縮,囚禁上官儀,並抄家殺其子。自此以後,每臨朝視事,武曌即垂簾於後,天下事都決於皇後,中外稱為"二聖"。
公元668年,曆時兩年,唐軍李、薛仁貴等攻陷高句麗扶餘城,強渡鴨綠江,圍平壤,高句麗王高藏出降,高句麗亡。唐政府置9都督府、42州、100縣,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統治。
公元672年,吐穀渾畏吐蕃的強盛,東遷至唐朝靈州,唐在此地置安樂州安置吐穀渾部族,其故地(今青海)都為吐蕃所有。吐穀渾汗國亡。
公元675年,武曌毒死太子李弘,立其弟李賢為太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子中宗李哲繼位,尊武曌為皇太後,政事都取決於太後。
公元684年,中宗欲命韋皇後的父親韋玄貞為侍中,又欲授乳母之子五品官,內史裴炎進諫不可,李哲氣憤地說:"我即使把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武曌於是召集百官,廢李哲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居於別殿,政事都取決於武曌。原眉州刺史李敬業、長安主簿駱賓王等在揚州起兵討武曌,武曌遣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率軍30萬鎮壓,李敬業、駱賓王等被部將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