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名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曆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目前,國務院已審批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共有119個。

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個)

北京、承德(河北省)、大同(山西省)、南京(江蘇省)、蘇州(江蘇省)、揚州(江蘇省)、杭州(浙江省)、紹興(浙江省)、泉州(福建省)、景德鎮(江西省)、曲阜(山東省)、洛陽(河南省)、開封(河南省)、江陵(現改名為荊州市荊州區,湖北省)、長沙(湖南省)、廣州(廣東省)、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成都(四川省)、遵義(貴州省)、昆明(雲南省)、大理(雲南省)、拉薩(西藏自治區)、西安(陝西省)、延安(陝西省)

第二批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個)

上海、天津、沈陽(遼寧省)、武漢(湖北省)、南昌(江西省)、重慶、保定(河北省)、平遙(山西省)、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鎮江(江蘇省)、常熟(江蘇省)、徐州(江蘇省)、淮安(江蘇省)、寧波(浙江省)、歙縣(安徽省)、亳州(安徽省)、壽縣(安徽省)、福州(福建省)、漳州(福建省)、濟南(山東省)、商丘(河南省)、安陽(河南省)、南陽(河南省)、襄樊(現改名為襄陽,湖北省)、潮州(廣東省)、閬中(四川省)、宜賓(四川省)、自貢(四川省)、鎮遠(貴州省)、麗江(雲南省)、日喀則(西藏自治區)、韓城(陝西省)、榆林(陝西省)、武威(甘肅省)、張掖(甘肅省)、敦煌(甘肅省)、銀川(寧夏回族自治區)、喀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第三批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個)

鄒城(山東省)、正定(河北省)、邯鄲(河北省)、新絳(山西省)、代縣(山西省)、祁縣(山西省)、哈爾濱(黑龍江省)、吉林(吉林省)、集安(吉林省)、衢州(浙江省)、臨海(浙江省)、長汀(福建省)、贛州(江西省)、青島(山東省)、聊城(山東省)、淄博(山東省)、鄭州(河南省)、浚縣(河南省)、隨州(湖北省)、鍾祥(湖北省)、嶽陽(湖南省)、肇慶(廣東省)、佛山(廣東省)、梅州(廣東省)、雷州(廣東省)、柳州(廣西壯族自治區)、瓊山海南省的瓊山後與海口合並,瓊山不再出現在曆史文化名城名單中。(海南省)、樂山(四川省)、都江堰(四川省)、瀘州(四川省)、建水(雲南省)、巍山(雲南省)、江孜(西藏自治區)、鹹陽(陝西省)、漢中(陝西省)、天水(甘肅省)、同仁縣(青海省)

增補的曆史文化名城(2001—2012年間陸續增加,21個)

山海關區(河北省)、鳳凰縣(湖南省)、濮陽(河南省)、安慶(安徽省)、泰安(山東省)、海口(海南省)、金華(浙江省)、績溪縣(安徽省)、吐魯番(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特克斯縣(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無錫(江蘇省)、南通(江蘇省)、北海(廣西壯族自治區)、宜興(江蘇省)、嘉興(浙江省)、中山(廣東省)、太原(山西省)、蓬萊(山東省)、會理縣(四川省)、庫車縣(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寧(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