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朝高僧玄奘法師前往印度取經時,曾經過羅布泊地區。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他到了瓜州(今甘肅敦煌),準備繼續西行時,當地人向他介紹了羅布泊的情況,勸他趕緊回頭。但玄奘求經心切,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決定上路。他牽著一匹老馬,走進了這個可怕的“死亡之地”。在茫茫沙漠中,玄奘法師奔波了幾天幾夜後在羅布泊布滿鹽層的湖底迷失了方向,眼看就要幹渴而死,多虧了那匹很有靈性的老馬,將他馱到一個有泉水的地方,這才死裏逃生。
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羅布泊考察。當時,他帶了3個助手、7峰駱駝,從沙漠南部進入羅布泊。途中,助手們全都不幸遇難,“沙漠之舟”駱駝也沒能活著走出去,倒是他本人福大命大,狼狽不堪地爬到了和田河畔,被當地的農民救起,撿了一條命。回國後,斯文赫定寫了《長征記》一書,記述了那次可怕的旅程。
進入羅布泊探險的人不在少數,但生還者寥寥無幾,直到近現代人類也沒能擺脫這個“死亡之地”的可怕陰影。
曾經水草豐盛的羅布泊後來為何成為了一片不毛之地,那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據科學家們研究,由於湖盆內部的構造運動、氣候變化等原因,羅布泊在曆史上曾經曆過三次較大的變動,其中最近的一次變化發生於13世紀。當時,我國西北地區氣候變得幹燥,流入羅布泊的水量急劇下降,湖泊麵積開始不斷萎縮。20世紀30年代,我國科學家到羅布泊測量後發現,當時的湖水麵積不過2000平方千米。到20世紀70年代,羅布泊完全幹涸,從此成了恐怖的地方。
同時看到三個國家的寶地
位於我國吉林省東南部的一個叫防川的山村,是一個“一眼望三國”的神秘地方,也就是從一個地方望去,三個國家的風光盡收眼底,真是一個好地方!防川島上還有“望海閣”,在閣上便可一眼望見三國的風光,真正體會“花開香三疆,笑語傳三邦”的妙處。
無獨有偶,歐洲也有一個“一眼望三國”的城市。這個城市位於萊茵河畔的瑞士第二大城市巴塞爾。萊茵河自東而來,是瑞士與德國的邊界,在巴塞爾轉了個90°的大彎後又向北而去,成為法國和德國的界河。在萊茵河轉折地的尖端,有一塊被稱為“三國角”的地方,其麵積僅十平方米左右,三國的國界線就位於這裏。瑞士政府在三國國界交接處豎立了一根高約20米的火箭形標杆,人們稱之為“一杆分三國”。標杆旁還開設了一家露天咖啡館,每天遊客絡繹不絕。人們在這裏一邊品嚐咖啡,一邊縱覽三國景色,別有一番情趣。
像這種有趣的國界線,在世界上還有一些,特別是在一些為保持界線的大走向而人為劃分的直線上,出現了個別被一分為二的有趣地方。比如,在法國和摩納哥的交界處,有一個地跨兩國的足球場,雙方達成協議,兩國各占球場的一半和一個球門。再比如,在法國和瑞士的邊界上有家不大的旅店,它一半位於法國,一半位於瑞士,客人不出樓門就能在瑞士吃飯,回法國房間睡覺。另外,在美國和加拿大邊界上有個圖書館,國界線正好穿過該館,有時,加拿大管理員為了給本國讀者取書,還要到美國境內的書庫去取。這些千奇百怪的國境線,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在世界上有近300個國家,相鄰兩個國家之間都有國界,以標明各國家的領土範圍,而分隔相鄰兩國領土的界線就是國界線。
國界線多數是以自然地形如河流、山脈、穀地、湖泊為界,或以雙方一致認可的界線為界,也有以經緯度人為劃定國界的。
如果以河流、山脈等構成自然國界,而鄰國之間又無特別的協定,則可依下列原則確定國界:
1.如果是界河,通航河流按主航道原則確定國界,不通航河流則以河心的中間線為國界。所謂主航道,指河水最少季節對下行船舶最方便的水道。
2.界山一般以分水嶺為界,也有協議以一側之山麓為界的。
“一眼望三國”正是借助了國界線的“便利”,才能在一個國家(地區)享受到異國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