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難以自拔的沼澤地(2 / 3)

海洋裏的海水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洋流就是海水的一種運動形式。引起洋流的因素很多,如風長期向一個方向吹,使得海水受風向影響,朝固定方向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風海流”;另外,不同海域的海水密度略有差異,也可能引起洋流,被稱為“密度流”;此外風力和密度引起某個海區的海水減少,相鄰海區的海水就會流過來補充,從而形成了“補償流”。當然,現實中的洋流往往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其方向也會經常發生改變。

洋流對生物自然遷徙有很重要的意義。例如,椰子的果實成熟後,掉入大海,就可以借著洋流的幫助到遠方的島嶼繁殖;一些海洋魚類也會隨著洋流找到更好的生存環境。而人類在進行海洋航行時,也要考慮洋流因素的影響,如果順洋流航行可以節約燃料,加快航速,減少事故。

長生不老的仙藥

傳說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以後,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非常強烈。為了尋找能讓他長生不老的仙藥,他投入了很大精力,還專門在海邊造了琅邪台,有時會在那裏一連住上數月。一天,秦始皇在台上眺望時,遠遠看見東海的海麵上隱隱有樓閣聳起,莊嚴燦爛,不久還有人影往來,熙熙攘攘,仿佛在鬧市中一般。等他仔細辨認的時候,又覺視線模糊,轉眼間就什麼也看不見了。這次親眼目睹“仙山”的經曆,讓秦始皇更堅定了求仙的信念。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齊國故地。方士徐福投秦始皇所好,告訴秦始皇東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並宣稱隻要挑選童男童女,並獻上豐足的禮物,便可入海求見仙人。

秦始皇聽了十分歡喜,立即派徐福帶上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去尋找仙人,討要能讓人長生不老的仙丹。可是徐福到了琅邪出海口,卻一連幾年都不出海,秦始皇派人去問,他就以各種借口推脫,秦始皇十分惱怒。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到達琅邪。徐福害怕受責罰,就對他說:“仙人已經找到,我已經與他們對話,可是他們要求您親自來才能給仙藥。”徐福在清晨將秦始皇帶到海邊,指著遠處的海平麵說:“仙人很快就來了。”果然沒多久,秦始皇又看見了曾經在東海看到的閣樓、人群,這次還看到了幾座“仙山”。他大喜,認為這是仙人對自己的認可,便派徐福帶著船隊到“仙山”上取藥,可是徐福帶著船隊從此一去不複返,而秦始皇也在返回鹹陽的路上病死了。

有尋仙求藥這種願望的,秦始皇並非第一人。《史記》中就記載了戰國時期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等國君,派人到三神山訪仙求藥的事情。

與東海“仙山”相對應的是“海市蜃樓”,也就是秦始皇在琅邪台上所見到的景象。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鱗部·蛟龍》中說,有一種蛟龍叫“蜃”,形狀如蛇,但比蛇大,而且有角,它呼出的氣能形成樓台城郭,在即將下雨的時候就可看見,名為“蜃樓”,也叫“海市”。

現在我們知道,所謂的“東海仙山”、“海市蜃樓”,隻是一種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後,發生折射,使遠處景物在空中或地麵構成奇異的幻景。這種現象,多在春夏間出現於海上。在風平浪靜、氣流平穩的日子裏,“海市蜃樓”的景象尤為清晰。古人不明白產生這種景象的原因,因此對它作了不科學的解釋。

寸草不生的可怕之地

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的羅布泊,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後來,羅布泊幹涸了,變成了條件極其惡劣的荒無人煙的地區,就連動植物也難生存。常有來往的商人穿過這個地區時被渴死、餓死,因此羅布泊還有“死亡之地”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