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聽說過冬暖夏涼的延安窯洞,可你聽過有“冬暖夏涼”的水井嗎?在河北省九龍潭風景區,井深八米,是口枯井。
冬天臘月遠看這口井,隻見井口雲霧繚繞,就如同仙境一般。特別是接近井口的時候,感覺溫潤撲麵,傳來一股股暖意。而在炎熱的夏季,井水反而會結冰,井中生出顫顫寒風,令人感到一絲絲涼意。說起這口井的來曆,其實有一個真實的故事。
1987年8月,興隆鎮雙林村一個叫於忠庭的農民為解決飲水問題,找人在自家庭院裏打一口井。井打到八米多深的時候,還沒有打出水來。於忠庭發現井底有一個垂直的洞穴,於是扔了塊拳頭大小的石頭下去,很長時間才聽到回音。這下於忠庭死心了,心想既然打不出水來,就將挖好的井用水泥築起來,當儲水的水窖使用得了。但在井底攪拌水泥時,於忠庭等人遇到一個怪事:眼下雖是盛夏時節,但水泥卻很快就凝固了,根本抹不動。
這天夜間,水泥表麵又結了一層冰。於忠庭心血來潮,將幾斤肉和十瓶啤灑放進井裏。一天一夜之後,七瓶啤酒被凍裂,肉也凍得硬邦邦的。於忠庭對此大惑不解。
轉眼間到了冬天,這口井又爆出了“新聞”。這天,於忠庭發現井口突然冒出縷縷白煙,近前一看,原來是地下冒上來的熱氣。這口冬暖夏寒、散發著神秘氣息的井,被人稱作“太極八卦井”。
這口怪井究竟有什麼樣的奧秘呢?地質專家來到怪井所在地,發現怪井東、西、北三麵環山,形成一個類似簸箕的窪地。
接著考察附近的山穀,發現該地山體的岩體有些特殊,井的西邊是具有阻水作用的火山岩,東邊是沉積岩,中間即井的位置是一個大的斷層破碎帶。在井的北麵及下麵則是一層厚厚的鬆散物質,留下大量縫隙,這些縫隙延伸到較遠的地方,有非常好的導熱性。至於井下的那個洞,專家們猜測它一定有極強的導熱性和導氣性,能將遠處的熱氣或冷氣帶過來,造成了井底冬暖夏寒的現象。
然而,井底這個洞是怎麼來的,熱氣或冷氣又是怎樣進入井底的,這些疑問至今尚未解開。
名不虛傳的鳴沙山
你聽說過沙子會發出聲音嗎?其實,大自然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包括流水聲、鳥鳴聲、風聲、雨聲等。令你意想不到的是:在甘肅省的一個郊區,有一座鳴沙山,這裏的沙子會發出奇特的聲音,每當刮起大風的時候,鳴沙山就會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就算無風的時候,你從陡峭的沙坡下滑的時候也會聽到奇特的鳴聲,就像一部交響樂,轟鳴聲不絕於耳。
關於鳴沙山的成因,自古以來有不少動人的傳說,“二龍鬥法”即為其中之一。
話說有一天,一條黃龍興致勃勃地到下界遊玩,來到敦煌地界,見這裏草木茂盛,風景秀麗,一時間興奮得忘乎所以,就張開大嘴噴吐黃沙,攪得這裏天地不寧,甚至驚動了天庭。玉皇大帝盛怒之下,派東海的青龍去降伏黃龍。二龍在敦煌境內惡戰了七七四十九天後,青龍漸感不支。因為它是條水龍,在這遠離大海的地方,感到口幹舌燥,力不從心,於是它便看準一個機會,逃往東麵歇息去了。黃龍見自己占了上風,得意揚揚,準備再到東方施威。青龍急忙起身攔住黃龍,二龍雙角相抵,誰都不肯後退一步。黃龍畢竟力大,眼看就要掙脫,青龍便拚死向黃龍撞去。一聲巨響過後,青龍、黃龍雙雙撞死落在地上。黃龍的屍體落到南麵,形成了那座鳴沙山。
黃龍生前性情暴戾,死後也不肯安靜下來,漫山的沙子總是隨風飛舞吼叫。但是不管沙子怎樣放肆,也越不過青龍落地後化成的那座石頭山———三危山。
鳴沙山的沙子為什麼會叫呢?
一種解釋是,這裏的沙粒上有一層薄薄的鈣鎂化合物,當大量沙粒在風力作用下互相摩擦時,容易產生靜電,而靜電放電時就發出了聲響。
另一種解釋是,沙粒之間有孔隙且經常滑動,當空氣進入孔隙後,孔隙一會兒增大,一會兒縮小,就會引起空氣的振動而發聲。
第三種解釋也是最容易為人接受的一種解釋,是所謂的“共鳴放大說”。這種說法認為,鳴沙山的群峰之間形成了一個壑穀盆地,構成了一個天然的共鳴箱。當沙粒沿斜坡傾瀉而下時,聲音本來是微小的,但在共鳴箱的作用下,音量就會擴大數倍,從而發出巨大的回響聲。
這些關於鳴沙山成因的見解,雖然各有道理,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神思妙想的諸葛亮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親率80萬大軍南下攻打荊州,打算一舉吞並東吳。在諸葛亮的斡旋下,孫權、劉備兩家結成了聯盟,共同抗曹。當時,東吳大都督周瑜統領5萬水軍,駐紮在長江南岸的赤壁,與曹軍隔江對峙,大戰一觸即發。周瑜是個心胸狹窄的人,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多次加害於他,結果都被諸葛亮一一化解。
一次,周瑜請諸葛亮在十日內趕製十支箭,諸葛亮卻說:
“曹操快到了,要是拖到十天,肯定會誤大事。”他表示隻需三天就能辦完。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揚揚得意,以為這次諸葛亮必死無疑。周瑜還不放心,就讓魯肅去查看諸葛亮的動靜。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支箭?還望子敬幫我!”魯肅是個忠厚之人,答應幫他。諸葛亮就向魯肅提出借二十隻船的要求,每船要配三十名士兵,船隻全部用青布為幔,各豎千餘個草把在船的兩舷。
最後諸葛亮叮囑他,不要讓周瑜知道這件事。後來,魯肅沒有向周瑜提借船之事,隻說諸葛亮造箭並不用竹、翎毛、膠漆等材料,周瑜大惑不解。
一連兩天,諸葛亮毫無動靜,到第三天夜裏四更天的時候,他秘密將魯肅請到船上,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也隻好跟著去了。
此時,江麵霧氣彌漫,幾乎伸手望不見五指。諸葛亮命令士兵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起來,起錨向北岸的曹軍大營進發,五更時已接近曹軍水寨。諸葛亮讓士卒將船隻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擂鼓呐喊。曹操聞報,擔心吳軍是趁濃霧偷襲,不敢輕易出戰,隻是調集弓弩手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一時間箭如飛蝗,射在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上。諸葛亮又命船隊調轉方向,靠近水寨受箭,並讓士卒擂鼓呐喊。日出霧散之時,船上的草把、布幔上布滿了箭。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返回,並讓士卒一齊高喊:“謝謝曹丞相賜箭!”曹操明白真相後,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諸葛亮命人收拾草船上的箭,共得箭十餘萬支。諸葛亮告訴魯肅,他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定必有大霧,所以才敢應承三天之內造箭十萬支。周瑜聽了魯肅的彙報,大驚失色,對諸葛亮的嫉妒又深了一層。
諸葛亮草船借箭,其前提條件是江麵大霧彌漫,令曹操不敢出戰,隻能向來船亂射一氣。那麼,諸葛亮是怎麼算定三天後會出現大霧天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