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斜塔是意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坐落於意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麵的奇跡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排排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洗禮堂、鍾樓和墓園,它們的外牆麵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
1590年,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所做的自由落體實驗,更是讓比薩斜塔享譽全球。伽利略是一位敢於堅持真理的學者,他對當時人們對科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盲目信任表示不屑。特別是亞裏士多德所說的“不同重量的物體,從高處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較輕的先落地”這個結論更是讓伽利略覺得荒謬不已,他大膽提出了自己嶄新的觀點:“輕重不同的物體,如果受空氣的阻力相同,從同一高處下落,應該同時落地。”可這個觀點遭到了許多所謂的專家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都譏笑伽利略是個膽大妄為的小子,竟敢挑戰科學巨人亞裏士多德,實在是自不量力。
伽利略為了判明科學的真偽,就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實驗,讓事實來說話。在人群的圍觀中,伽利略從容地走上塔頂,一隻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鉛球,另一隻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鉛球,兩手同時鬆開。圍觀的群眾本來還等著看伽利略的笑話,可他們卻驚訝地看到,這兩隻輕重截然不同的鉛球竟真的同時落在地上。
從這天起,無論是伽利略還是比薩斜塔都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以至於很多年後,當人們一提起比薩斜塔,還會很自然地想到伽利略的這個著名實驗,而比薩斜塔也就因此成為比薩城的標誌,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比薩斜塔之所以會傾斜,是因為它建在了古代海岸邊緣,地基不均勻、土層也很鬆軟。而且在土層之下深約一米的地方還有地下水層。這使得比薩斜塔在剛剛建造時已經開始不斷沉降、傾斜,以致工程不得不幾度停止。後來盡管建築師們絞盡腦汁采用各種先進設備阻止傾斜的繼續,但效果卻很不理想,最多隻能減少傾斜的程度,保證塔樓能夠維持更長時間而不倒塌。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比薩斜塔的傾斜程度還是在無可避免地增大,目前已經達到了4.5米,有科學家已經悲觀地推斷比薩斜塔將於250年後徹底傾倒。這個事實引起了人們的憂慮。
為了確保遊人的安全,並保護這一罕見的古跡,當地政府屢次派出專人,對比薩斜塔進行加固和糾偏。從1990年起,用了12年的時間,耗資約2500萬美元,才將斜塔扶正了近50厘米。不過這也隻能讓比薩斜塔的傾斜速度放慢一些。如果不采取有效補救措施的話,300年後這座享譽全球的斜塔仍然無法避免倒塌的命運。
栩栩如生的優雅島嶼
我們聽說過複活節,卻沒有關注過“複活節島”,在遼闊的太平洋上,有個麵積特別小的島嶼,因為它是複活節那天被發現的,所以就稱為複活節島。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島卻引發了無數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興趣,這是因為什麼呢?
原來複活節島上有1000多尊巨大的石像以及大石城遺跡,其中不乏令人驚歎的藝術珍品。比如島上那巨大的石牆,可用以觀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而那大大小小、形狀奇特的石像更是別具藝術魅力。這些石像以玄武岩、凝灰岩、火山渣為石料,有的被平放在山野荒坡,有的被散置在海邊沙灘上,有的則被豎立在人工平台上麵對大海昂首遠視。其中很多是長耳朵、無腿的半身雕像,造型極為生動。其中有30來個石像的頭上還戴著石帽,石帽與石像身體不是整體的,是另外雕刻好了戴上去的,並且在一些石帽上塗了紅色,有些石像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看上去栩栩如生。
除了石牆、石像外,複活節島上最受科學家關注的還有被稱為“天書”的石板,這種石板上麵鐫滿了人、獸、魚、鳥組成的方塊象形文字。刻字的方法十分奇特,一行從右至左,一行從左至右,前後兩行首尾相接,構成“S”形。科學家們對這種文字進行了解讀,但無論采用什麼辦法,都無法讀懂“天書”的內容。這種石板目前隻剩下25塊,是非常珍貴的人文遺產。
對於複活節島上這些引人注目的景象,人們都覺得迷惑不解,無法想象島民如何憑借最簡單、最原始的工具將石像搬運並立起來,也看不懂那些“天書”上的文字,為此,一些人宣稱複活節島上的石像是天外來客———外星人的傑作,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遠古時代,外星人乘坐飛船來到地球,因為飛船失事被困在這座小島上,為了給同伴發出求救信號,他們就用自己攜帶的超現代的工具製作並豎起了這些石像。當救援飛船趕來時,他們便匆忙離開了小島。這種說法顯然是靠不住的,因為島上的采石場現在還可以找到許多用玄武岩製作的石斧,如果存在科技先進的外星人的話,它們又怎麼會用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來完成這批雕像作品呢?
複活節島上的石像究竟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又象征著什麼呢?科學家們已經為我們揭開了謎底。原來,考古學家根據複活節島上居民的語言特征,認為複活節島人最初是從古波利尼西亞的某個群島上遷移過來的。這些古波利尼西亞人到達複活節島後,也將雕琢石像的風俗帶到複活節島上,並由於多種原因使得雕琢石像之風愈演愈烈。而石雕像的代表意義也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代表了天神的威力,而是島民為了紀念已故的大酋長或宗教領袖而修建的。在古波利尼西亞人心目中,這些人具有無比強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們的子孫,因此便大量修建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奇特石像。
至於石像的運輸方法,科學家們根據雕琢現場留下的遺跡分析還原了曆史事實:為了方便運輸,古波利尼西亞人在雕刻好石像後,會在附近開鑿出一條平滑的道路,然後在道路上鋪滿茅草和蘆葦,再用撬棒、繩索等把平臥的石像挪到茅草上,然後用繩子拉著茅草到達目的地,最後便可將石像用繩索和撬棒豎立在事先挖好的坑裏。用這種方法,古波利尼西亞人可能隻用5天時間就能搬運並樹立起一尊重約10噸的石像。
近年來又有科學家發現了古波利尼西亞人運輸製造“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