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夏日寒霜——黨的八屆十中全會的召開(1)(2 / 3)

但是,不管調子多高,沒有糧,沒有柴,沒有油和菜,供給製怎麼能堅持下去,公共食堂怎麼能辦好?何況食堂有很大浪費,不利於廣大農民渡過暫時困難。在客觀實際麵前,毛澤東改變了態度。要求大家深入農村再作調查。很多中央領導人深入基層,了解了農村的真實情況和農民的真正要求,並向毛澤東作了彙報。劉少奇在1961年4~5月,回家鄉湖南調查40多天。他說:“食堂情況,以前我們也不清楚,講食堂有優越性,可以節省勞力,解放婦女等。下來一看,不是那麼回事。”他及時向當時在長沙的毛澤東通報了自己調查的情況。周恩來這時去了河北省邯鄲地區調查。他寫報告給毛澤東,其中談到食堂問題說:“絕大多數甚至於全體社員,包括婦女和單身漢在內,都願意回家做飯。”“社員不讚成供給製”。朱德3月至5月到四川、河南、陝西等省調查,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關於食堂問題,他在信中說:陝西“群眾說食堂有五不好:1.社員吃不夠標準;2.浪費勞動力;3.浪費時間;4.下雨天吃飯不方便;5.一年到頭吃糊塗麵”。其他領導人如鄧小平、陳雲、彭真等也寫了有關農村情況的調查報告。毛澤東自己派下去的工作組也向他作了彙報。這些報告一致要求取消公共食堂和人民公社中關於供給製的決定。在1961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了《農業六十條》中關於這兩項的規定。實行三七開供給製,辦公共食堂和糧食分配到食堂的尾巴都解決了。這是有分歧終於取得一致認識的一個問題。

毛澤東接受大多數人的意見,改變自己原來堅持的看法,這種情況在1961年還有,在公共食堂問題上就是一例。他當時還說: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任何人不能例外。但到1962年秋的八屆十中全會以後,這種情況就再也看不到了。 第三,關於農業生產責任製問題。包產到戶(或責任田、口糧田等)是農民群眾為了克服暫時經濟困難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好形式。當時隻在安徽、河南等省少數地方試行。安徽省試行“責任田”較早。當時的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感到問題重大,曾多次向毛澤東請示彙報。第一、二次,毛澤東都同意試辦,並說可以多搞一點。1961年底第三次彙報時,毛澤東的態度有了變化。後來安徽省委便決定停止“責任田”的試行,但因它符合農民要求,下邊仍在繼續實行,並收到較好效果。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下鄉調查後,1962年5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實行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建議。當時陳雲也向劉少奇提出過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建議,劉沒有表態。6月,在一次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會議上,鄧小平表示支持“責任田”的做法。他說:在農民生活困難的地區,可以采取各種辦法。安徽省的同誌說,不管黑貓黃貓,能逮住老鼠就是好貓,這話有一定道理。“責任田”是新生事物,可以再試試看。7月,鄧子恢在中央黨校作報告時,把建立生產責任製作為搞好集體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他主張以生產隊為主體向作業組實行包工,大活分片包到組,零星小活可包到人。個人聯產計酬的責任製,隻限於田間管理和一些特殊的集體不易進行的技術活。並且強調要加強領導,防止滑向單幹。應該說,在當時條件下,這是很謹慎地提出的一種正確意見。可是,黨內有些人不同意鄧子恢的看法,告到毛澤東那裏,以至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鄧子恢被認為是刮“單幹風”,是“為天下中農謀福利”,是右傾機會主義,即修正主義,而遭到了嚴厲的批判。在這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包產到戶被認為就是單幹,而單幹就是資本主義,成為一個政治禁區。 第四,關於甄別平反問題。在經濟上進行調整的同時,中共中央也為1958年以來各種政治運動中受到錯誤處理的同誌,進行了甄別平反工作。這項工作毛澤東有條件地予以了同意。他認為,在肯定1959年廬山會議、肯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進攻獲得勝利的前提下,可以給一些搞錯了的,敢講話的人平反。1961年7月,中共中央在一個指示中提出:在反右派鬥爭以後,各單位對一些知識分子進行的批判,要加以清理。凡是批判得對的,當然必須肯定,凡是批判錯了的,或者有部分錯了的,都要甄別事實,分清是非,糾正錯誤。1962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加速進行黨員、幹部甄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對“凡是在拔白旗、反右傾、整風整社、民主補課運動中批判和處分完全錯誤和基本錯誤的黨員、幹部,應當采取簡便的辦法,認真地、迅速地加以平反”。結果在短短幾個月裏,除了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少數人以外,為在反右傾鬥爭中被錯誤批判的絕大多數人平了反。這種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反對。6月,彭德懷寫了一封長信,實事求是地講了個人的曆史和問題,申明他在黨內沒有組織“小集團”,也沒有“裏通外國”的問題,.請求中央專案審查。可是,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這些都被認為是刮“翻案風”,不僅彭德懷再次受到批判,而且使甄別平反工作難以進行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