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的祭祀不僅名目繁多,而且祭祀頻繁。自從祖甲在位,致力於報效祖先的功勞,創造了一個“周祭,”的辦法,延續到紂王時,天天都要祭祀祖先。
每天都要祭祖,這使得紂王非常厭煩,於是他就宣布,廢除祭祖,朝中的大臣太師疵勸阻紂王,不能這樣怠慢先祖,並且天下不寧,戰亂四起,應該祭祖求得祖先的庇佑。
但是紂王認為祭祖,每天都如此,浪費太多時間,於是改為每年祭祖一次。
大臣們都勸說紂王,祭祖是先王製定的規矩,不能廢除,但是紂王以為先王也是君主,自己也是君主,為什麼先王可以製定祭祖的規矩,自己就不可以廢除每日都要祭祖的煩瑣過程呢?
於是就不顧眾臣的勸阻,執意要廢除祭祀。朝中大臣辛甲不想紂王一再地荒謬下去,也竭力勸阻。
辛甲一共進諫75次之多,惹得紂王惱怒,說:“辛甲再囉唆,就割下他的三寸不爛之舌。”
消息傳到辛甲的耳朵,辛甲眼含熱淚說:“大廈將傾,無力回天啊。有史以來,哪有隻圖安逸,數典忘祖的君啊?我是對紂王和商朝失去信心了。”於是帶著妻兒逃離了朝歌,投奔西周去了。
姬發任辛甲做周朝太史。紂王聽說辛甲棄商奔周,做了西周的太史官,氣得暴跳如雷,大罵:“辛甲為周太史,必暴君惡,汙予一人之名,予一人遭後世罵名,皆辛甲匹夫之罪也。”
紂王改革祭祀,朝廷內外,議論紛紛。尤其在祖廟參與祭祀活動的樂師更是無事可做,牢騷滿腹。這日,紂王錦衣玉食之餘,又要聽音樂、看舞蹈以為娛樂,即令侍禦官傳旨,命師延來演奏新曲。侍禦官奉旨來到太廟,師延接旨,心中暗想,何不就此機會諷諫紂王,重新改過。便帶上塤、簫、笙、鼓、磬等樂器,命人抬上重160多斤的獸麵青銅大鐃,來到鹿台演奏。
紂王說:“予一人今日高興,可演奏音樂娛悅耳官。”師延於是演奏《大濩》、《晨露》、《九招》、《六列》,軋轢反撥,曲調高亢,氣勢宏大,粗獷振奮,莊重嚴肅之聲發,動人心魄。
紂王聽曲不悅,說:“此古調雅樂,老生常彈,不可聽,改奏新曲。”
師延於是奏《鹹池》、《韶樂》。頓時,鍾磬鐃鼓齊鳴,聲調寬洪,充實圓潤,莊重誠懇之音,使人正襟危坐,不敢斜視。紂王聽了,問師延:“這是何曲?如此莊嚴?”師延見問,停止演奏,進前施禮,說:“方才所奏乃是《鹹池》、《韶樂》之曲。
紂王問:“《韶樂》、《鹹池》何義?”
師延告訴紂王,《韶樂》是繼承美德的意思。《鹹池》是普遍施德的意思。音樂是表現美德的。從前,虞舜作五弦琴,用來歌唱《南風》之詩,夔製作音樂,用來賞賜諸侯共享,所以聖明的君王製樂演奏,不是為了自己內心娛樂,耳目高興,情意愉悅,欲望得到滿足,而是用音樂來修德治世,教化萬民啊!聽宮音,使人溫和舒暢,胸襟開闊;聽商音,使人方正,喜歡義理;聽角音,使人憐憫,而慈愛人民;聽徵音,使人高興行善而喜好施舍;聽羽音,使人整齊莊重,崇尚禮節。希望紂王謹慎地聆聽。
紂王認為聽音樂就是為了娛樂。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不能沒有音樂。音響動靜是為調節人的精神。自己一人日理萬機,身心疲勞,需要放鬆休息,於是要求做新曲。
師延卻認為靡靡之聲,放縱奸音,惑人心智,柔細嬌弱,使人意誌消沉;急促多變,使人心煩意躁;高傲孤僻,使人心誌驕逸;充滿色情之調,使人淫逸。聽這種新曲之聲,有汙聖聰,於是求情紂王聽《頌樂》吧。
師延以沒有準備為理由,要求紂王寬限日期,另奏新曲。紂王答應了。
然而師延從鹿台出來,徑到濮水之濱,撫琴而歌。歌罷,抱琴投濮水身亡。太師疵、少師疆在太廟閑居無事,忽聞師延投水身亡,哀慟欲絕。
太師疵認為,“天地乃生命之本源,祖先乃家族之根基,國君師長是國家根本,沒有天地,便沒有生命,沒有先人祖宗,怎會有子孫後代?沒有國君師長,便沒有國家的治理。紂王如廢祭祀,停禮樂,師延投水,百姓從此失去禮樂教化了。”
少師疆也認為紂王過於荒淫,於是暗地裏和太師疵商討投奔西周的事情。太師疵覺得紂王實在無道,於是便和少師疆趁著天黑抱上編鍾、編鈴、四虎縛、獸麵鐃,潛出朝歌城,投奔西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