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製作禮樂,讓位成王(2 / 3)

周公在掃平叛亂、營建成周之後的問題是,周王朝的長治久安的謀劃,也就是“製禮作樂”。這在周公稱王的第六年。“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麵。

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製,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由於沒有嚴密的繼承製,周公固然可以稱“鹹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慮大邦殷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從先妣特祭和兄終弟及的人數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貴的。殷是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祚不久。殷代從康丁以後,曆經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明顯地廢除了傳弟製而確立了傳子製。周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製,繼太王的不是泰伯和虞處,而是季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為太子。自周公以後,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以後,隻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由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製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宗法製和政治製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製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人的統治係統。到春秋戰國時代暴露了它的弱點,郡縣製代替了分封製,但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無疑形成了一種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一種遠較殷人的統治為進步的機構。由宗法製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製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製,維護周天子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