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杯中江山——高居廟堂的君臣生態(2)(1 / 3)

劉邦依張良之計劃定了韓、彭兩人的封界,兩月之後援兵便趕到了。漢軍各路兵馬陸續在垓下彙集完畢,韓信先用“十麵埋伏”之計將項羽圍困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麵楚歌”之計瓦解了楚軍的士氣,楚霸王項羽終於被迫自刎。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西漢開國之後,張良又建議劉邦擴大分封、安撫諸侯,並主張定都長安,從地理、經濟、政治等方麵為一個年輕的大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張良功成身退,托病在家,致力於古代軍事著作的研究。他是千古難得的良臣,加之能夠淡泊功名、急流勇退,不僅得以善終,也讓今人肅然起敬。

蕭何的“夜追”之局-慧眼識才,深謀遠慮

在農民運動轟轟烈烈、秦末政權風雨飄搖之際,劉邦不過是一個戴罪的亭長,因擅自釋放刑徒而亡匿在芒碭山中,他為人豪爽、頗講義氣,很快便聚集起了一幫死心塌地的兄弟。而當時的蕭何在沛縣任職,該縣縣令眼見遍地狼煙,深知秦王朝大勢已去,便找來蕭何、曹參等人秘密商議起兵之計。蕭何向縣令力薦劉邦,引來了劉邦的大隊人馬。縣令見來者人多勢眾,擔心自己駕馭不了這支隊伍,又把蕭何等人囚禁起來,將劉邦的兵馬拒之城外。

劉邦正要帶領自己的人馬強行攻城,卻發現蕭何、曹參已經自行逃出城外。他們商議一番之後,便在帛上寫了一封“告沛縣父老書”,綁在箭上射進城去。書中雖然隻有短短幾行字,卻具有極強的煽動性:“秦王的苛政猛於虎,而如今父老兄弟們卻在為猛虎守城。自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諸侯紛紛響應,沛縣起義也是大勢所趨。如果你們響應諸侯,不僅家室能得以保全,自己也有機會聞達於諸侯;否則,你們都會白白淪為亂世中的炮灰。”

在這封信的感染和說服之下,沛縣百姓攻入縣衙、殺死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的軍隊。而後沛縣父老共商大計,紛紛推舉劉邦為縣令,決定在他的帶領下背秦自立。經過這場漂亮的解圍,蕭何的大名便與劉邦的霸業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緊隨劉邦南征北戰,為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傾盡了自己的才智。

公元前208年,劉邦曾率部眾在薛城與項梁、項羽叔侄結成了短暫的同盟,雙方約定:項羽北向救趙,待巨鹿之圍得解後再從北路向西攻秦;劉邦則從南路西進,直逼關中。兩路人馬在擊敗秦軍之後,誰先抵達秦都鹹陽,關中王座就歸誰所有。憑借張良等人的謀劃,劉邦的南路戰事進行得十分順利,他避實就虛、剿撫並用,一路過關斬將、直抵關中。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大軍兵臨鹹陽,秦王子嬰殺死奸臣趙高,向劉邦俯首稱臣。起義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鹹陽城,綠林出身的將士們哪裏見過如此巍峨的宮殿和繁華的街市,紛紛迷失在金銀珠寶、珍奇古玩、獵狗駿馬和絕色美女之中,甚至連劉邦本人都忍不住流連於胡亥的寢宮,無限癡迷於宮中那張豪奢的龍床。張良等人費盡口舌、陳述其間利害,劉邦才漸漸從這場浮華的美夢中醒來,率領將士重返灞上,為新的征戰做好準備。

就在在眾人一度飄飄然的時候,蕭何卻像一個異類,他在鹹陽城中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癡迷絕色佳人,隻是匆匆趕往秦丞相的禦史府,命忠實可靠的手下將有關秦國戶籍、地形和法令的檔案一一查清,分門別類地登記造冊並妥善存放起來,留待日後查用。正是憑借蕭何收集保管的這些檔案,劉邦日後才對國境之內的關塞險要、人口分布、風俗民情等了如指掌,在製定方針政策和律令製度時也能做到有據可循。僅此一事,便足見蕭何的深謀遠慮。

蕭何的蓋世才華固然不容置疑,但他更大的貢獻在於發現韓信,並力主劉邦重用韓信。

劉邦率先攻入鹹陽不久,項羽也率軍入關,在同年二月背棄原來的約定,自封為西楚霸王,轄治荒遠偏僻的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並將劉邦改立為漢王,楚漢同盟就此破裂。為了阻止漢王東進,項羽又將關中地區割為三塊,分封給三個秦朝的降將-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劉邦看出了項羽的險惡用心,憋了一肚子氣,有心與項羽決一死戰,無奈勢單力薄、實難取勝。在蕭何、張良等人的建議之下,他采用隱忍入蜀、休兵養士、廣招人才的策略,靜待時機與楚霸王爭個高低。

在劉邦率大軍前往巴蜀的途中,許多能人誌士自願投身到他的旗下,原來在項羽手下苦於得不到重用的韓信就是在這個時候加盟漢軍的。起初,韓信在劉邦麾下當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後來又在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蕭何。漸漸的,蕭何發現韓信有膽有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多次向劉邦舉薦,不過這並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