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之後,韓信見自己仍然沒得到重用,一氣之下隨著東逃的將士離開了漢營。蕭何在第一時間得知此事,趕緊放下手頭的公務,來不及向劉邦打招呼便親自策馬追趕韓信。劉邦正為軍中逃亡將士日漸增多而焦慮不安,忽聞蕭何也隨韓信而去,頓時大驚失色,立即就派人去找蕭何。在蕭何“失蹤”的兩天中,劉邦坐立不安、茶飯不思,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再說這蕭何,一直追到月上枝頭仍然沒見到韓信的蹤影。蕭何正想下馬稍事休息,卻看見遠處的河邊徘徊著一個身影,當即精神抖擻、快馬加鞭,一邊狂奔一邊大喊。待他趕到河邊,看清徘徊之人正是韓信,便氣喘籲籲地說了一大堆挽留的話。然而,心灰意冷的韓信仍然不太買賬,直到策馬趕來的滕公夏侯嬰也規勸一番之後,礙於情麵的韓信才隻好跟著兩人回去了。
劉邦得知蕭何倉皇外出就為了追回區區一個韓信,一開始是十分不滿的。沒想到蕭何卻十分嚴肅地向他解釋道:“賢士猛將對您來說都是唾手可得的,唯獨韓信一旦跑了就不會再有第二個啊。大王如果隻想安於漢中的王座,沒有韓信也不影響大局;如果準備稱霸於世,缺了韓信則是萬萬不能啊。”隨後,蕭何又建議劉邦重用韓信,進一步堅定走出漢中、征戰天下的決心。
幾天之後,劉邦遵照蕭何的意思,帶著文武百官,在臨時趕工修築起來的拜將台上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正式拜韓信為大將。眾臣眼見曾經默默無聞的小吏,突然坐上大將軍的交椅,除了大跌眼鏡之外還有些莫名的不解和嫉妒。然而,後來的事實有力證明了蕭何的眼光。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漢軍暗度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幾乎是連戰連勝,最終他還在垓下設十麵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正是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若沒有蕭何的慧眼識才和大力引薦,也不過是隱匿在軍營一角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韓信的“愚忠”之局-一次被閹割的信任
從流浪街頭的貧苦少年到位高權重、指點江山的一國軍師,韓信的一生經曆了戲劇性的起伏。
在這樣一部傳奇中,蕭何無疑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為韓信的一生畫上慘烈句號的,同樣是對他恩重如山的蕭何。所以後人常常嗟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垓下之戰的勝利,可以說是韓信政治生涯的巔峰。無奈這巔峰就像是曇花一現,生性多疑的劉邦回到定陶後便立即前往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直到這個時候,韓信才知道自己的主子並不厚道,可是這樣的醒悟來得太晚,他的一生隨即滑入了短暫的黃昏時分。
不久之後,劉邦封韓信為楚王,將楚都定為下邳。劉邦這樣做,表麵上是重賞功臣,實際卻讓韓信逐步遠離了權力中心,韓信的內心一時交織了怨恨和忐忑兩種複雜的情緒。
很快,韓信便親眼目睹了好友鍾離昧的慘死。
鍾離昧本是項羽手下的將領,兵敗後投身韓信軍中,而他的敵方背景卻始終令劉邦猜疑記恨。後來,劉邦聽說鍾離昧也去了楚國,便下令楚王韓信逮捕他。
就在此時,恰有奸人暗中誣告韓信謀反。接到誣告的劉邦並沒有打草驚蛇,他假意要出外會見諸侯,通知他們在陳地集合,又說自己想要遊覽楚國境內的雲夢澤,實際上就是想借機向韓信發動進攻。
在劉邦到達楚國之前,韓信對一切都毫不知情。等到明白主子的用意之後,韓信曾打算起兵謀反,卻又認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他想親自拜見劉邦,又害怕一見麵便遭生擒。
這時候,有知情人士向他建議道:“如果殺了鍾離昧再去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龍顏大悅,到時候所有的前禍都能得以消弭。”無奈之下,韓信隻得與鍾離昧商議此事,鍾離昧隨即自殺身亡。為了自己的性命和前途,韓信隻得收拾悲哀,帶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劉邦。
再見劉邦之時,這位昔日與韓信一同出生入死的夥伴已經換上了君王的威嚴和不容置疑。他令手下的將士將韓信捆綁起來,扔在隨行的副車上。遭到如此對待的韓信心痛不已,在車中喃喃自語:“果然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如今天下已經平定,我等謀臣又怎會有生路呢?”對於韓信痛心疾首的控訴和自白,漢高祖隻是冷淡地回應道:“有人說你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