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趙國陷入了給還是不給的矛盾之中:如果當真能化幹戈為玉帛的話,一塊和氏璧毫不足惜。然而,以秦國一貫的行事風格,這塊和氏璧一旦送出,恐怕隻能是有去無回。到時候受了騙還要遭人恥笑,實在是有損趙國形象。如果不將和氏璧送給秦王,秦國又很有可能借機討伐。
就在趙王進退維穀的時候,宦官頭目繆賢向他推薦了自己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門客——藺相如。無計可施的趙王隻得先將藺相如召來試探一番,他問藺相如:“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換走我們的和氏璧,你說到底給還是不給?”藺相如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秦國恃強淩弱,我們沒有辦法回絕。”
趙王又追問:“如果秦國失言,收下和氏璧卻拒絕讓出城池,我們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我們不答應秦國的要求是我們理虧,秦國收了和氏璧不出讓城池是秦國理虧,所以我們還是把和氏璧送往秦國比較妥當。如果無人前往,鄙人可以濫竽充數,如果秦王如約劃出城池,我就將寶物留在秦國;如果他們反悔,我就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帶回來。”趙王見藺相如口才伶俐、思慮周全,便派他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
當藺相如將和氏璧交給秦王的時候,這位貪婪的國君隻是拿在手上看了又看,之後便隨手傳給自己的宮女和愛妃獵奇賞玩。堂上的群臣都歡呼雀躍、讚不絕口,還齊聲向秦王道賀。藺相如卻被冷落在堂下,一時間竟無人理睬。
他獨自等待了許久,秦王也沒有開口提起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麵對存心欺詐的秦王,藺相如雖然強忍怒火,但心中早有對策。他故意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的玉質雖然清奇秀麗,但美中不足就是有那麼一點小瑕疵,不注意的話還看不出來呢。”
藺相如這麼一說,秦王果真鑽進了圈套,要求藺相如將瑕疵指給自己看。
藺相如一接過玉璧便怒發衝冠地靠近大殿的中柱,大聲嗬斥道:“大王差人索要這塊玉璧的時候我們都心知肚明,秦國一向貪得無厭、不講信義,僅僅仗著自己的強大就像用幾句戲言騙取我國的和氏璧。雖然大家都反對給您送和氏璧來,但我一直認為,市井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講究誠信,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呢?我把賭注押在大王的品格之上,如今看來我錯了,你不僅傲慢無禮、缺乏應有的尊重,而且背信棄義、絕口不提交割城池之事。你若沒有做交易的真心實意,那麼我就帶著和氏璧立刻離開;你若是要強行奪璧,我立刻撞在柱上,保證璧毀人亡!”
秦王被一身正氣的藺相如弄得顏麵盡失、十分難堪,隻得向他賠禮道歉,並讓人拿來地圖,裝模作樣地指點著應許之地的範圍。藺相如知道秦王的話言不由衷,也就順水推舟,來了個緩兵之計:“秦王既然如此喜愛和氏璧,趙國又豈有不獻之理。隻是,我們的趙王在送出此璧之前曾沐浴齋戒五日以示恭敬;大王在接受和氏璧之前也該沐浴齋戒五日才不會失禮啊。”
藺相如一從殿上退下便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派人穿著布衣化妝為老百姓,從小路護送和氏璧回到了趙國。五天之後,毫不知情的秦王舉行大典,準備正式接收和氏璧。隻見藺相如泰然自若地走上禮台,輕鬆地說:“秦國不講信用,自秦穆公以來的二十位國君無一例外。我擔當護璧重任,實在是誠惶誠恐,又不想讓大王再無端背上不講信用的壞名聲,於是鬥膽派人先將寶貝送了回去。大王若有足夠的誠意,隻要派個使臣前往,我國就會將和氏璧恭敬奉上。現在我既然欺騙了大王,願意聽命大王處置。”
秦王聽了這話,一時怒火中燒,又礙於藺相如所說句句屬實、擲地有聲,隻得將他放回趙國,以彰顯秦國的大國氣度。
通過“完璧歸趙”的壯舉,藺相如聲名鵲起,然而秦國並沒有就此停止吞並六國的步伐。公元前279年,藺相如又隨趙惠文王一起趕赴秦昭襄王的澠池之會。這次會晤十分危險,趙惠文王隨時可能淪為人質。為此,趙國除了派出藺相如作為外交前線的保障之外,又讓李牧帶上五千精兵緊跟使團,平原君的幾十萬大軍更是在後方隨時待命。
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一如既往地表現出敏捷機智和以牙還牙的強硬態度。秦王把趙國當自己的屬國看待,令趙王為其彈瑟,並讓史官記入史冊;廉頗就請秦王為趙王擊缶,也命史官記入史冊。秦臣設法挑釁,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便針鋒相對,請秦王割鹹陽城為趙王祝壽。在整個宴會上,雖然秦國時時發難,但藺相如都在第一時間給予了恰如其分的回擊,最終秦國沒有占到絲毫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