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締造英格蘭(1)(1 / 3)

一、諾曼征服

1066年4月24日,夜晚,在英吉利海峽兩岸的上空,一顆明亮的彗星拖著長長的彗尾掠過天際……這顆百年難得一見的哈雷彗星的出現,在海峽兩岸喚起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感:海峽西側,英國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人們普遍預感這是不祥之兆,英國不久就會災難臨頭;而在另一側的諾曼底公國,將士們秣馬厲兵,造船修艦,認為這是上帝將鼓勵他們去進行新的征服,爭取新的成功的信號。他們個個精神亢奮,躊躇滿誌。

不到半年,這兩種猜測在同一件事情上得到應驗。法國諾曼公爵威廉率兵渡海,用武力征服英國,就任英王,這就是中世紀著名的諾曼征服。諾曼公爵和他的勇士們是最後一批登上不列顛島的外來征服者,諾曼征服開辟了英國曆史上的諾曼王朝時代,同時也締結了異族在英格蘭的成功統治的開端。

加冕之後的威廉稱“威廉一世”,此後,英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階段。

這個當時在東方文明眼中仍然停留在蒙昧階段的島國的人民,從此之後,在他們的血脈裏,似乎永久回蕩著昔日威廉征服的勇氣和霸氣,在經過大約七八個世紀的輾轉發展、折衝樽俎之後,不僅成功地超越了東方,而且成為全球現代文明的源頭。而“征服者威廉”本人,也彪炳在那個曾經有著“日不落帝國”美譽的輝煌史冊上。

威廉征服,是曆史的宿命嗎?不,這是曆史的必然!

1.王位之爭

1066年1月,奄奄一息的英國國王“懺悔者”愛德華自知大限將至,用含糊不清的嗓音指定了新的王位繼承人、他最後一位妻子的弟弟哈羅德為英國國王。

消息傳到法國,人們普遍反應平淡,唯獨諾曼底公爵威廉憤憤不平,他認為唯有自己才是英格蘭王國的理想繼承人。更讓他蒙羞的是,英國的“賢人會議”竟然拒絕了他當英國國王的要求。作為一個法國公爵,威廉怎敢大言不慚地提出繼承英國王位呢?故事還要從他與愛德華王室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說起。

從血緣上講,威廉的姑姑埃瑪是新去世的英王的母後,也就是說,威廉是愛德華的表兄弟,而哈羅德隻是愛德華的遠支親屬。顯然,姑表兄弟比之內弟更近王位。所以,自恃為王室“內親”的威廉,較之於“外戚”哈羅德,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當然,單此一點,威廉也不敢生此癡心妄想。重要的是,他曾經為穩固愛德華的基業立下功勞,並且得到老國王傳位的承諾。15年前,時任英王的愛德華,政權受到嶽父戈德文的威脅。戈德文一家壟斷著英國2/3的耕地,在當時,土地是王室收入的最主要來源,這無疑斷了愛德華的財路。

更有甚者,戈德文子侄當中有3人受封為伯爵,對王位虎視眈眈,篡位之事隨時可能發生。為了免於淪為傀儡皇帝,更是為了防患於未然,愛德華密邀威廉公爵訪問英國,共商對策。威廉製定出一套精密方案,承諾由他“搞定”戈德文,而作為酬謝,愛德華承諾去世後將王位交由威廉繼承。後來,愛德華成功地將戈德文驅逐出境,並將當時的王妃流放邊疆,徹底除去心頭之患。此後,威廉就滿懷期冀,等待有朝一日能夠繼任英國王位。那樣,他不僅貴為英國國君,而且也因其同時領有法國富庶的公國,能夠掌握與法蘭克王國國王叫板的權力。當威廉得知自己無緣王冠,美夢成空之後,其氣急敗壞的心情可想而知。

再者,從道義上講,威廉曾有恩於哈羅德。1064年,哈羅德在一次海邊巡視中被西風刮到法國海岸,落入該地區的主人蓬蒂厄伯爵手中。蓬蒂厄是個無恥之徒,他趁機扣留哈羅德,並且索要大筆人質贖金。鑒於與英國王室有血親關係,威廉出麵積極斡旋幹預。蓬蒂厄深知自己不是他的對手,隻好咽下這口氣,最終答應放棄贖金要求,將哈羅德引渡到諾曼底宮廷。如此說來,威廉對哈羅德有救命之恩。當然,威廉在諾曼底宮廷盛情款待哈羅德,也有自己的意圖。威廉公爵明言要求哈羅德幫助自己取得英王王位,而作為交換條件,威廉允諾將愛女許配給哈羅德,並將英格蘭的整個西塞克斯作為封地,賞賜與他。哈羅德深知,如果拒絕,這些條件很難撈到手不說,單是自己回國就難上加難。為此考慮,他立下誓言,慨然允諾。等到1066年初,哈羅德王冠在頂,意味著他成為“立假誓者”。按照基督教的習俗和騎士界當時盛行的觀念,“立假誓”是最為人所不齒的行為,所以哈羅德就任為王,也是非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