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締造英格蘭(1)(2 / 3)

那麼,既然威廉占據如此天時人和,為什麼他寫信給“賢人會議”,要求繼承英國王位,仍然被拒絕呢?這裏還有必要交代一下威廉的身世。

威廉的父親羅伯特是諾曼底公國第四任公爵,此人道德品行極為惡劣。由於公爵夫人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公爵後來強搶貧窮皮匠的女兒阿列特,在1028年非婚生下小威廉。所以威廉就是“私生子”,按照當時的習俗,私生子既無財產繼承權,也無爵位繼承權。但鑒於羅伯特公爵別無子嗣,加上他恩威並施,終於說服諾曼底貴族,承認威廉為合法繼承人。威廉8歲時,父親死於朝聖歸途中,他獲準繼承公爵爵位。但是,危險、陰謀、暗殺無時不環繞在他周圍。他的3個監護人和一位老師先後死於他的政敵的毒計之中。直到後來法國國王亨利宣布承認威廉為公國合法繼承人,並充當他的保護人和監護人,情況才略微改善。血腥殘酷的政治環境塑造了威廉公爵的雙重性格:一方麵,他堅毅勇敢,善於謀略,艱難險阻麵前絕不低頭;另一方麵,他對待反對他的人也殘忍無情,不擇手段。尤其是他對於“私生子”的身份諱莫如深,不論是誰膽敢以此冒犯他,他都絕不手軟。據說,威廉公爵曾經要求對阿郎鬆城擁有領土主權,該城居民聞知後,將皮革掛出城外,並且大呼:“這是給皮匠的皮子!”以此嘲笑他這個皮匠的外孫。征服該城後,威廉公爵下令,將城中數名顯貴的四肢全部砍去,另有多名被剝皮處置。威廉公爵的報複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威廉公爵也算勵精圖治,數年之後,公國的政治經濟都強於其他公國。城市經濟已經出現,軍隊上更有自己的特色。威廉用他獨創的“騎士領地製”保證了穩定的軍隊來源。這些都是後來威廉征服英國的巨大保障。

正是威廉的“私生子”身份,成為英國“賢人會議”拒絕同意他繼任英王的理由。而這恰恰觸到了威廉的痛處。對此,威廉抱著“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心理,決定用武力解決王位之爭,也是對那幫自命不凡的英國賢人的教訓。其實,在明眼人看來,這些隻不過是日漸強大的公國增加領土欲望的口實而已。

毫無疑問,要想成功穿越英軍的天然屏障,渡過險象環生的英吉利海峽,必須要選擇有利的天氣。威廉能夠抓住時機成功渡海、實現他的國王夢想嗎?

2.決定勝負的黑斯廷戰役

和平協商解決王位爭端已經無望,訴諸戰爭成為唯一之路。1066年,英吉利海峽的一方厲兵秣馬,另一方則嚴陣以待,但是,從8月中旬到9月中下旬,雙方精心準備的對決並未發生。威廉的軍隊要渡過險象環生的英吉利海峽,必須假以天時,除非東南風興起,他的精銳騎兵才有機會馳騁英格蘭。而連續近6周的西北風阻斷了威廉的渡海計劃。

但他並未就此放棄,而是在苦苦等待。而哈羅德一方以逸待勞,隻等對方渡海之後立足未穩時給予迎頭痛擊。

9月中下旬,形勢出現轉機。英格蘭北部、東部貴族叛亂。哈羅德被迫抽調兵力平叛。他雖有諾曼底軍隊渡海進攻的擔心,但仍然心存僥幸,自認為運氣在英格蘭人一邊。但是,等到9月25日擊斃叛亂貴族托斯提格伯爵,平叛勝利,試圖再返回英吉利海峽布防前線時,為時已晚。3天之後,威廉率領法軍全部渡過海峽,在帕文西成功實現登陸,此後迅猛向倫敦方向挺進。10月中旬,雙方在黑斯廷遭遇,一場決定雙方生死之戰由此展開。

黑斯廷是通往倫敦的咽喉要道。按照當時軍事實力對比看,威廉這一戰似乎定勝無疑。因為諾曼底的軍隊擁有訓練有素的7000名精銳重裝騎兵,而且有相當數量的弓箭手組成的步兵相配合。而英王哈羅德領導的則是一支裝備極差、缺乏訓練的“民軍”,他們的主要武器是盾牌、大斧和長矛。但是,戰爭過程並不像想象的那樣輕而易舉。

最初,威廉公爵仰仗軍事優勢,以步兵為先導,試圖借助齊發的萬箭開道再由精銳騎兵衝殺破敵。可是,英國軍隊用盾牌將哈斯丁山頂嚴密遮蔽,如同“金鍾罩”,整個防守固若金湯。無奈之下,威廉調整部署,改用騎兵,企圖強行破陣殺敵。一時間,高唱戰歌、手持長矛的鎧甲勇士如同一道道“矛流”、“鐵流”滾滾向前,再加上馬蹄隆隆、殺聲四起,英軍似乎不堪一擊,很快就被撕裂開一道口子。看到突入敵陣的前鋒勇士揮戈躍馬,威廉誌在必得。可是,戰機很快逆轉。出現缺口的盾牌迅速由兩側的盾牌部隊合攏補上,而進入盾牌陣的鐵騎成了甕中之鱉。英軍大顯長斧神威,第一斧砍斷對方馬腿,讓身負沉重鐵甲的騎士或者應聲落地,或者寸步難移;第二斧對準勇士的脖頸,如同砍瓜切菜,斧斧致命。行動不便的鐵騎成了任由對方宰割的“菜牛”。這一戰,威廉傷亡慘重,敗退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