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之前,我和這幾位同誌曾經商量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讀者對象問題。此書是作為史料寫,還是作為文學作品寫?我們認為,對象應該是最廣大的普通讀者,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曆史和思索曆史;不是為史學家提供資料——他們掌握有比我們還多的資料。要特別注重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力爭達到雅俗共賞。
第二是文學性和曆史真實的關係問題。第一要符合曆史真實,但必須有文學性,有可讀性。我們遵循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事,即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要符合曆史真實;小事,即情節和細節,可以運用文學描寫手段。或者叫作“以史為骨,以文為肉”。這是用文學手段寫作曆史題材作品的共同規律。
第三是選材問題,即多和少的關係問題。曆朝曆代的宮廷鬥爭,留下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隻能選擇具有典型性和有特色的故事來寫。如果悉數收錄,那是百八十卷也寫不盡的。
第四是篇幅問題,即大和小的關係問題。每個帝王,每段曆史上的這類故事,都可以寫成一部中篇、長篇小說,或者多集電視連續劇,如果盡情地這麼寫開了去,這不是本書所能做到的。所以,我們規定每個入選的故事寫5000至1萬字。每卷三四十個故事,約25萬到30萬字。
第五是求全和不全的關係問題。在近3000年曆史84代王朝中,280多個帝王被殺,還有數不清的王子、後妃、重臣被害,而我們隻選擇幾十個故事,顯然不足以囊括曆史。為補缺遺,我們在每卷後麵列了一個“附表”,或可從中約略窺見全貌。
《解讀王朝》的四卷分別為:
第一卷《帝王卷》,主要寫曆代帝王為奪取江山、鞏固自己的權力,互相殺戮的故事,特別是內部宮廷政變中的自相殘殺,是極其殘酷的,本書第一卷的附表中,有18個未成年皇帝被殺,有的隻當了一天皇帝就送了小命,可見內部的奪權鬥爭的激烈!
第二卷《王子卷》。權力這個東西是極其敏感的,曆代王朝都是如此。平常矛盾還隱蔽著,每當要立太子時,即權力的轉移時刻,矛盾便激化起來。要保這個太子登基和要推那個太子繼位的各個派係,互相間便爭得不可開交,大多以陰謀或血刃相見。因為他們權力的“運行機製”是世襲,是皇帝指定“接班人”,立長立庶有老規矩,但由於各種因素又不能盡行老規矩,或是由於實際威脅,或是由於猜忌多疑,於是便父殺子,子弑父,兄殺弟,弟殺兄,宮廷便籠罩在刀光血影之中,要說明的是:皇帝們的王子太多,不可勝記,其中被殺者數目不準,也無法像對在位帝王一樣列出比例,後麵的附表隻能由斑見豹。
第三卷《後妃卷》。我國古代女人本來是不參政的。但後妃們一旦置身於權力的漩渦中,和立太子、當太後聯係起來,也就卷入了權力鬥爭,有的成了犧牲品,有的則“比男人更凶殘”,如呂後。也是因為皇帝們的後妃太多,被殺者難以列表,更算不出比例。如果算出來一定是個可怕的數字!但我們還是列了個“曆代後妃非正常死亡情況表”。
第四卷《重臣卷》。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稍不小心,皇帝老兒就會要你的腦袋。況且不少重臣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參與了奪權鬥爭,被殺頭、賜死的難以勝記。冤假錯案不少,作惡多端該死者也不少。這一卷主要寫他們的故事。
編就這四卷書,掩卷深思:權力這個東西像張魔椅,都想坐上去;坐上去為了保住它,什麼道德、良心、父子之情、夫妻之義,全化煙化灰了,其殘忍程度有時比對異族他國的敵人都凶。還覺得可悲的是:這些帝王們自己也讀史書,殷鑒不遠,但那魔椅總是驅使他們去重複這段曆史,這裏有什麼不可抗拒的規律嗎?
電視連續劇《唐明皇》的主人公——這個曾經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曾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廢了幾個皇後,殺人者、被殺者都沒有好結果,悲哉!
這套書分別由四位作家寫作。文章的風格基本上是統一的,但也不免有些差別。我想,在一套書中,不求統一風格也好,若總是一個調子,會引起讀者的“審美疲勞”。換換口味,可能更有興味。
我是懷著濃厚興趣提議編這套書的,和幾位作家一起做了“總設計”,由我主編,蔭柯和亞方同誌任副主編。
在我製作第一卷那一部分“附表”的時候,曾經請教作家、清史研究家淩力同誌和本書的另幾位作者,為我作了校訂,在這裏表示感謝。
韶華
2008年8月2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