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長安街延長線複興路與西三環交彙處有個名叫公主墳的地方。這個公主墳埋葬的是清朝哪位公主呢?圍繞這個疑問,引起了眾多猜測和評說。

1908年 11月 14日傍晚,光緒皇帝駕崩。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後也斷了氣。兩位冤家似的人物死的時間竟然如此緊湊,是巧合,還是另有內幕?

曾國藩率領湘軍在 1863年攻下南京後,可以說已經控製了全國最大的軍事力量,就軍事實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經超出了很多,那他為什麼不稱帝呢?

1966年的時候,人們曾經打開過李蓮英的墳墓,令人吃驚的是,他的棺材裏除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外,沒有屍身……

甲骨文與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址被稱為 19世紀末 20世紀初的三大發現。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中華民族為什麼以龍為圖騰?

關於中華民族的龍,在曆史傳說中它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的身子、獅的鬃、鹿的角、牛的耳、鯰的須、鷹的爪和魚的鱗。它能大能小,能潛能飛,可播雲行雨,可吐火發水,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是神獸。在中華文化中,龍三天讀懂中國五千年曆史懸案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 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開始,到後來曆代皇帝都自稱龍種,龍成為帝王的象征、皇權的象征。直至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這一概念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但是我們都知道龍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為什麼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呢?龍圖騰又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在原始社會,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過著逐水而居、刀耕火種的生活。

原始人類一方麵要竭盡全力,從自然界中獲取賴以生存的食物和其他資源,另一方麵又對強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產生崇拜與敬畏。

人類最初的經濟活動是狩獵,因而動物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感興趣的對象,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動物果腹,還要躲避那些對自己生

命構成威脅的凶猛動物的襲擊。

在這個過程中,原始人對某些動物的體態,如鱷、鯢、蛇、鳥及某些昆蟲等,以及這些動物奇異 的能力,如可以翱翔於天空 。

女媧補天的故事有沒有原型?

在古老的中華民族曆史上,流傳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女媧造人補天就是其一。

相傳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據《太平禦覽》記載,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豬,初四創造羊,初五創造牛,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泥,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醮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地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地繁衍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女媧補天”的記錄最早見於戰國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鼇背負之山也,浮遊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鼇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後來,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也有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

今天看來,所謂補天,不過是上古時的神話,並無實事。但若把女媧看作是一個上古時的曆史人物,其補天的傳說該如何解釋?王充《論衡·談天篇》對此提出疑問,他說,天非玉石之類,豈石所能補?女媧雖高,豈能及天?不能及天,又哪有階梯可上?而且,斷鼇足作為四極的支天柱,也甚為荒唐。王充說,鼇足既能支天,其體必更大,天地間如何能容?如此大鼇,其皮膚必如鋼鐵之堅,女媧如何將它殺死?當然,對於神話傳說,王充進行如此認真而機械的駁斥,似無必要。那麼,《淮南子》中女媧補天的這些傳說是怎樣來的呢?有沒有現實中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