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司馬貞的《三皇本紀》說,女媧本風姓,取代宓犧即位,號為女希氏,是上古時代帝王中之聖賢者,因當時無文字,隻以音呼,後人因音成字,寫作女媧。

以至於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有意思的是,在我國的侗語中,有如下語詞:女希——指花季少女;媧——如

禮樂文明——先秦時期曆史懸案

花一樣漂亮;女媧——年輕漂亮的姑娘(有的地方發音為女畫);媧——指未婚姑娘;耶媧——耶,指女性,耶媧,即漂亮的姑娘;媧——指有情人的姑娘為媧,即漂亮的情人。根據以上侗語語詞分析,女媧當屬“年輕漂亮的姑娘”。

“女媧”二字已用侗語做了解釋。那麼,“補天”二字又是什麼意思呢?侗語稱補為“噗”,噗補諧音,稱廳堂為“天堂”,又稱房頂為“務天”(也稱務曼),可見,補天就是補天頂。那麼這個天頂是什麼樣的?是木房的天頂還是磚房的天頂?顯然都不是。伏羲女媧所處的時代是新石器時代的初期,距今數千年,人們還是以穴為居,當時還沒有建木房的工具和技術,木房是後世炎帝創造的,故事也寫的是“煉石補天”,而不是“揀木補天”,這就清楚地說明了她補的是洞穴的頂。

從《淮南子·覽冥篇》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先是一場森林大火災,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大水災,在如此“四極廢,九州裂”的大災大難之中,人們居住的洞穴出現漏洞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女媧補天,其實是填補洞穴頂上的漏洞。這樣的解釋就使得女媧補天的故事由神話傳說走向了曆史事實,我們可以設想:森林大火過後,暴露在地麵上的石灰岩被燒成了白粉末。石灰岩本身是雜色的,加上摻雜其他一些岩石,故曰五彩石。那些在大火中煆燒而成的石灰,淋上雨水就成了泥漿,曬幹後又結成硬板硬塊。聰明的女媧從中得到啟發,將石灰與蘆葦草灰拌和用來填補漏洞,從此後便學會了燒石灰補漏洞的技術,為人類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人們正是由於誤解了“天”字的原意,才使女媧補天的故事在各個民族傳說時不斷被神化,在《竹書紀年》和《淮南子》中,女媧也成了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神話人物,而後來的《太平禦覽》中又演變為女媧能夠用泥創造人類了。曆史因這一字之差而失衡。

“河圖洛書”為何被稱為千古奇書?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曆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從黃河的水中躍出一匹龍馬,龍馬的背上顯示著一幅有規則的圖紋。伏羲得到這樣的圖,依據它創立了八卦,後為《周易》來源。洛書,指大禹在位的時候,從洛河的水中爬出一隻大烏龜,大烏龜的背上顯示出一幅有規則的圖紋。大禹得到這樣的圖,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係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由於曆代皆認為它們是“龍馬負之於身,神龜列之於背”,所以多少世紀以來,它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但是,當我們審視、梳理河圖洛書的曆史蹤跡之後,我們會發現河圖洛書早在先秦西漢的典籍中就有文字記載。如《尚書·顧命》篇,該篇最早提出圖。記載周康王即位時,在東西兩邊廂房的陳設品中,西廂房有: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東邊廂房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到處求官不得,在不得意時悲歎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以後,在漢代劉歆、孔安國、揚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屢有提及。

盡管如此,對於河圖洛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各書上都沒有明言。河圖洛書

最簡單的規律往往也是最複雜的規律,雖然中外學者對河圖洛書做了長期的探索研究,但是河圖洛書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河圖洛書是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裏程碑。《周易》和《洪範》兩作品,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起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