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有無臥薪嚐膽,要做出精確的考證已經相當困難了,也許這並不重要,勾踐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不斷學習。
美女西施死後香魂歸向何方?
浣紗女西施,是眾所周知的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相傳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國苧蘿(今浙江諸暨南)人。“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自東漢初年《越絕書》和《吳越春秋》問世以來,範蠡訪西施於苧蘿村、獻西施於吳王夫差以及勾踐亡吳後與西施浪跡江湖的浪漫傳說,流行了近 2000年。
那麼,吳越戰爭結束後,西施真的與範蠡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嗎?
對此,民間流行的說法是:當姑蘇城破,吳國滅亡之時,西施的戀人範蠡匆匆來到吳宮,把西施領出,從水道進入雲霧蒙蒙的太湖。後來兩人結為夫婦,離開政治鬥爭的旋渦,遠走高飛,範蠡化名陶朱公,以其雄才大略,經商致富,過著極盡人間豪華的生活,福壽雙全而終。這種大團圓的結局最早見於東漢袁康、吳平的《越絕書》。裏麵記載說,“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其所作《杜娘詩》中這樣寫道:“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這裏的“鴟夷”代指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關於範蠡這樣的記載:“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範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陳耀文的《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範蠡隱居。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在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中也說:“範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範蠡卻認為越王是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於是急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宋代詩人張堯同詩雲:“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一奩秋鏡好,猶可照西施。”清人朱彝尊也寫過這麼一首詩:“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範蠡祠。水低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這兩首詩說的都是範蠡和西施歸隱五湖後,每天早上,西施對著青銅鏡梳妝,隨手將脂粉水倒入湖中,以致湖中螺呈五色。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大團圓的結局隻是人們的幻想,曆史上西施的真正結局是沉水而死。《墨子·親士》就記載說:“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當然也有西施是不慎落水而亡的說法,這幾種說法盡管存在分歧,但都是認為西施是溺水而死的。現在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西施為了越國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又在越國勝利之後不知所終,真是可悲可歎。
韓非為何被喜歡他的秦王殺死?
韓非,戰國時韓國人,為韓國公子(即國君宗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韓非口吃,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韓非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他對左右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但是韓非到秦國之後,並沒有如秦王所言那樣,反而被投進牢獄,不久就被處死。韓非究竟為什麼被欣賞自己的秦王處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