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這個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將荊軻塑造成了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那麼,荊軻是為了什麼去刺殺秦王呢?真實的荊軻真的是一個武功高強的英雄嗎?

據《史記》所載,燕太子丹當時是這樣囑咐荊軻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這就是說,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脅迫他退還已侵占的諸侯國領土,如果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們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們才準備殺掉他。

關於荊軻其人,《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 ”“荊軻嚐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複召荊卿。

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複會。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這些記載的意思是:(1)荊軻最初曾想投靠衛元君,但是衛元君並不重用他。

(2)與蓋聶討論劍法,言不及意不知所謂,蓋聶瞪目鄙視,荊軻離走。(3)與魯句踐切磋,魯句踐怒罵他,荊軻不吭聲,走後再也沒有回去。最後荊軻流落到了燕,受到田光的優待。

《史記》還記載:“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軻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曰:‘微太子言,臣原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

這段的意思是:知名隱士田光雖以命相薦荊軻於太子,但荊軻卻再三推辭,不敢受命。太子再三磕頭,事已至此,卻之不恭,荊軻最後隻得先勉強應承下來。

荊軻答應了太子後,久久沒有行動,太子丹在秦軍的攻勢下敦促荊軻立即行動,荊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關於荊軻在出發前的情況,《史記》記載說:“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複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秦始皇為什麼鑄造 12個金人?

公元前 221年,秦國軍隊向東攻齊,齊國土崩瓦解,這樣,中國曆史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麵,出現了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滅六國以後,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製度外,還采取了一係列其他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 12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鹹陽。

這 12個大銅人,屹立於秦都鹹陽阿房宮殿前,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它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型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曆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麵,有很多曆史書籍記載。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的“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 ”賈誼的《過秦論》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