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隊員在第一次挖掘了探坑之後,並沒有找到任何東西,然而大家並沒有氣餒,決定繼續挖掘,隨著勘探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大家決定從夯土層入手開始探測,古代建築的地基都是夯土打成的,鋪一層打一層,從夯土台基的側麵看過去就像千層餅一樣。夯土和普通的耕土不同,它非常堅硬,也很密實,普通的平頭鐵錘都很難砸進去,這個夯土層雖然經過了 2000多年的歲月,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依然堅硬。然而就在考古隊順利地打進了探杆以後,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發現阿房宮被火燒的痕跡。
沒有找到大火過後的殘留物,考古隊開始猜測可能是挖掘的地方較少,剛好錯過了阿房宮被燒的那一部分。於是,考古隊開始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麵勘探,這次考古隊改進了方法,他們采用的是梅花點位法。所謂梅花點位法是每一平方米就以梅花點的形式打 5個探測孔。梅花點位法是一種比一般性的勘測更加縝密的方法。但是,鑽探了數萬個孔和對地層的土樣進行了元素分析後,都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
會不會因為 2000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為了進行比較,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這裏曾經是漢朝首都長安城中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金屋藏嬌”風流韻事就發生在 2000多年前的這個宮殿中,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毀的命運,2000多年過去了,這裏被火燒過的痕跡卻仍然曆曆在目。
那麼,是不是流傳了 2000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的說法不真實呢?
考古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房宮遺址實際上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 1270米、南北 426米,台基上麵西、北、東三麵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台基上麵沒有建築南牆。三麵牆裏麵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從路土分布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築台基用土從南麵運到北麵,再從北麵開始往南逐漸夯築台基。專家就此大膽的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隻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
那麼,曆史記載難道錯了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鹹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 ”項羽是對鹹陽采取了燒、殺、搶掠的政策,然而這裏並沒有明確提到燒阿房宮。《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裏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火燒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宮殿。《史記》中的另一條記載也從側麵證明了阿房宮並未建成:“四月,秦二世還至鹹陽,曰:‘先帝為鹹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複土驪山。驪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複作阿房宮。”但是這年七月陳勝、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麼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既然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麵沒有宮殿建築,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來放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子,所以傳說認為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
楚漢爭霸決戰地點到底在何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垓下歌》是楚霸王項羽被劉邦逼到垓下時,與寵妃虞姬所唱的曲。一曲既罷,虞姬自刎而死,項羽則率精銳突圍,但仍被逼困在烏江,最後隻留下一句“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也自刎身亡。垓下之役是楚漢戰爭的最重要的一次大決戰,是劉漢王朝奠定霸業的關鍵性的一仗。然而,楚漢戰爭至關重要的地點垓下的詳細地點到底在何處,曆來爭議很大。
有關垓下地理位置的記載,在《漢書·地理誌》沛郡侯國下注雲:“垓下,高祖破項羽處。 ”《水經注·淮水篇》載:“水東南流,經縣故城北,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唐《元和郡縣誌·河南道五》在宿州虹縣下載言“垓下聚,在縣西南 54裏,漢高祖圍羽於垓下,大破之,即此也”。以上書中的垓下或垓下聚就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15裏處。這是傳統說法認為垓下在安徽靈璧縣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