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三國中的一段佳話,曆來為人傳頌。但也有人對三顧茅廬的真實性提出懷疑,他們認為真實的曆史是諸葛亮自己去見劉備。
據考證,《三國誌》之外的史料再沒有“三顧茅廬”的記載,而且,縱覽整個三國史料以及相關曆史人物,竟無一人提到劉備三顧於諸葛亮,這個被後世尊之為禮賢下士的典範之事跡在三國時代竟無人提起,真是無法想象,與之相對“三顧茅廬”。後來,陳壽在他的《上〈諸葛亮集〉表》中,也做了很清楚的描述。
陳壽說:“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接納。”這就把前因後果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還有人認為《三國誌》、《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並不衝突,這部分學者認為“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的自請相見都是真實可信的。如清代學者洪頤煊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
於是諸葛亮就又回去了。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才意識到諸葛亮的價值,隻好親自出馬,三顧茅廬,重新把諸葛亮請了出來。正因為有前麵的那個曲折,這才需要親自出馬,也才需要“三顧”而不是“一顧”。
不管是諸葛亮自薦於劉備,還是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或是諸葛亮先自薦於劉備,劉備再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諸葛亮終因為劉備的禮賢下士而出山輔佐劉備,為劉備出謀劃策,整肅軍隊,在蜀漢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真是假?
“七擒孟獲”是《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的篇章,曆來廣為流傳。說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劉備托孤遺詔,立誌北伐,以重興漢室。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解除北伐曹魏的後顧之憂,親自率軍南征,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進入南中以後,連連取得勝利。他聽說叛軍首領孟獲深被當地的夷、漢民眾所敬服,便設法把他捉獲。諸葛亮領他觀看蜀軍的營陣,問他:“此軍如何?”孟獲不服,說:“以前我不知道蜀軍的虛實,所以敗。今天你讓我觀看了營陣,再打我肯定能贏!”諸葛亮便把他放掉,讓他回去組織人馬再戰。就這樣一連七擒七縱,當諸葛亮最後一次釋放孟獲時,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再反叛了!”諸葛亮以這種攻心的戰略,成功地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南方,使他可以專注於北伐而無後顧之憂。
從古到今,幾乎沒有人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史家裴鬆之、司馬光等人對此極盡讚美之辭;文人如趙藩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七擒依算方麵又要克服險峻惡劣的自然條件。用這麼短的時間,要完成那麼多的事,這在當時科技交通都不發達的社會裏,無論如何也是難以辦到的。《通鑒輯覽》也說,“七縱七擒為記載所豔稱,無識已甚。荒蠻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雲幾上之肉不足慮,而脫試鷹,發押嚐虎,終非善策。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