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針鋒相對的一種說法是,樓蘭毀於洪水。在樓蘭有一種墓葬形製被稱為“太陽墓”。“太陽墓”外表奇特壯觀,圍繞墓穴的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的由細到粗的圓木。木柱由內而外,粗細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狀而展開的列木,井然不亂,蔚為壯觀,整個外形酷似一個太陽。太陽墓的盛行,大量樹木被砍伐,使樓蘭人在不知不覺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園。已發現的一座墓葬中,成材圓木達一萬根之多,數量之多令人咋舌。同時,戰爭和人口的增加、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過度的采伐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致使水土流失淤積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淺。而樓蘭古城建在高地平台上部,城外被水環繞。樓蘭城的毀滅可能是當時某一段時期裏羅布泊抬升湖水,導致水位上漲,向西蔓延樓蘭城,同時樓蘭城及周邊地殼下沉,孔雀河與塔裏木河等河流下遊注入到樓蘭城致使樓蘭古城毀滅。

不管是何種原因導致樓蘭古城成為沙漠中的廢墟,樓蘭文化都永遠地存在我們的追憶中。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也許這是樓蘭消亡留給我們的啟示吧!

夜郎國為什麼出現若幹個首都?

在我國,夜郎自大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夜郎這一國名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前 298年~前 262年)派“將軍莊躍溯沅水,出且蘭(今貴州福並縣),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璩《華陽國誌·南中誌》)。至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 22邑反叛漢王朝,被漢使陳立所殺,夜郎也隨之被滅,前後約 300年。之後古夜郎國神秘消失。這個古老的文明在中原史籍記載中留下了一團迷霧。

雖然漢族文獻中對夜郎的記載少之又少,但是,在另一民族彝族的文獻記載中,竟然有非常詳細的關於夜郎國的記述。根據彝族的史料可知,夜郎興起於夏朝時期,曆經武米夜郎、洛舉夜郎、撒罵夜郎、金竹夜郎 4個朝代,於後漢時王朝終結,曆時大概有 2000餘年。夜郎的最高統治集團由君、臣、師和匠組成。師有些像祭司,又有些像史官,負責講解道理、規矩,記載曆史事件和君的言行,君則按照規矩發號施令,臣和匠按君的命令行事。臣主要管理行政和領兵征戰,匠則專門管理經濟事務,領導生產、建設。由此可見,夜郎有一整套嚴密的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製度。

那麼,這個並不是彈丸之地的夜郎國國都何在呢?

第一種說法是貴州畢節赫章可樂,在浩如煙海的彝族文獻中,有大量描述夜郎的誕生、發展和遷移的資料,其中以《西南彝誌》、《彝族流源》、《夜郎史傳》和《益那悲歌》為代表,《益那悲歌》和《夜郎史傳》不但記載了夜郎古國在可樂的生產、生活、城池和統治狀況,而且還記載了夜郎王在可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瑣事等情形,因此有人認為夜郎古國鼎盛時期的古都就在可樂。另外,彝族文獻《夜郎創基業》記載:“武夜郎先攻占周圍一些小部族的土地,接著起兵向日出之方,攻占東濮的古諾(古時稱貴陽為古諾),繼而揮師西向,奪下西濮的可樂,後又進攻漏臥不勝,撤兵回來建設可樂。 ”“在可樂建八方殿、九層宮,外設九營十八卡。”這是目前各種文獻資料明確記載可樂夜郎皇宮模式的唯一文字資料,並與《史記》、《華陽國誌》記載,基本吻合。在可樂發現的大量夜郎時期的古建築遺跡也將夜郎古都指向可樂。

也有人認為是貴州長順縣廣順鎮。據《後漢書》記載“有竹王者興於遁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溪,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長夷狄,以竹為氏。”這是來自民間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夜郎的建國經過。夜郎在西漢後期逐漸建立政權,而“竹崇拜”則成為夜郎的一種標誌。貴州長順縣廣順鎮為古夜郎文明中心的說法就是建立夜郎銅孔雀。

“三請諸葛亮”難道是編造?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在書中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漢末,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曹操把持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在謀士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下,和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時,恰巧諸葛亮外出,劉備隻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難局麵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於是提出了對劉備的發展有戰略意義的《隆中對》。諸葛亮出山後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三國演義”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