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記載離昭君出塞發生的時間較短,因此較為可信,從以上記載看得出,王昭君是主動要求出塞的,而她之所以甘願遠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也就是由於入宮很長時間了,卻一直沒有得到皇上召幸的機會,因而心生悲怨,於是決定出塞。這其中與畫工沒有任何關係。畫工毛延壽的事情隻是詩詞、傳奇、戲曲中的杜撰。
王昭君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後,生了一個兒子,呼韓邪單於死後,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風俗,嫁給了呼韓邪單於的大兒子複株累單於雕陶莫皋,並生了兩個女兒。王昭君的一生為聯結漢朝與匈奴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她的出塞下嫁使漢朝與匈奴歸於和好,消弭了邊塞戰爭達 50年之久。
記住,蔡倫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造紙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紙出現以前,人類曾經使用過許多材料來寫字記事。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時代,人們又把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者刻在石頭上,叫做鍾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使用新的書寫記事材料,叫做“簡牘”,“簡”就是竹片,“牘”就是木片。把文字寫在竹片、木片上,十分便捷,可是“連篇累牘”,十分笨重。當時,也有用絹帛作書寫材料的,但絹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根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諧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記錄非常明確,而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曆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但是有學者卻根據史籍記載和考古發現認為,早在西漢初期,紙在我國就已經出現。從曆史記載來看,《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武帝。漢武帝大怒。此事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後傳》記載:漢武帝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藥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 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 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從考古發現來看,首先是 1933年,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上發現了一片古紙,這是一片麻紙,長約 40厘米,寬約 100厘米,紙麵可清晰見到麻,在同一遺址中還發現有漢元帝元年(前 48年)的木簡,因此,該紙當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比“蔡倫造紙”的公元 105年早了一個半世紀。
其後是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比新疆羅布泊的紙還要早約一個世紀的西漢初期的古紙,而且有數十張之多,經研究和化驗分析,確認此灞橋紙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所製成。在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顏村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再後是 1986年,在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出土了西漢初年文、景二帝時期(前 179~前 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麵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麵還有用細墨線繪製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了多張麻紙,其中3張紙上還書寫有文字。2002年,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了 200多片紙文書殘片和麻紙,成為目前中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
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 8種。從殘留在紙麵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此次敦煌出土古紙的數量之大、品種之繁多、時代跨度之久,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紙的發現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