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人認為韓信是被冤殺的,據《史記》、《漢書》記載,高祖六年(前 201年),韓信被囚時,十分感歎地說:“果然如人們所說:‘狡兔死,走狗烹;禽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已經沒有用,應當殺頭了。”劉邦隻好以“人告公反”為由,把他帶回洛陽,查無實據,降封為淮陰侯。後被呂後所殺,臨刑前又感歎道:“我後悔不用蒯通的計謀,竟落入小女子的圈套,這也是天意吧!”意即沒有聽從蒯通計謀,背漢自立。

而且所謂韓信密謀假傳詔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並試圖與叛將陳豨裏應外合,都是沒有實據的。首先,告發者是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個罪犯的弟弟,有挾怨誣告的嫌疑,即使韓信確有密謀,也不可能讓這個人知道;其次,當年韓信雄踞齊地,握有重兵,有人勸他反漢並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韓信卻認為劉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劉邦。在絕對有利條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閑居長安,既無兵權,又無武裝的情況下,韓信為什麼又要造起反來?再次,韓信被擒之後,未經審訊,立即被斬於長樂宮鍾室。假設謀反有證據,為什麼不昭示群臣?最後,劉邦平定陳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韓信“謀反”卻在第二年正月,此時陳豨已經兵消瓦解,韓信又怎能與他裏應外合?劉邦平叛歸來後,對於韓信的死,“亦喜且憐之”。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經除掉,所哀憐者,大臣無辜遭誅殺。從這種心情也可以看出,劉邦本人也並不認為韓信真會謀反。韓信之死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加以“貪”、“驕”相循,因而招致殺身滅族之禍。

總之,韓信有無謀反之心?是否參與陳豨叛亂?目前史學界尚未論定。韓信被殺真相,如處迷霧,難以認清。

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哪裏?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曆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葉,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讚同此這條路,古代商人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養蠶絲織技術以及絢麗多彩的絲綢產品和茶葉、瓷器等傳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將中亞的汗血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西亞的樂器、天文學,美洲的棉花、煙草等輸入到了中國。東西方文明在這種融合中,不斷地向前發展著。

匈奴被擊敗後流落到了何處?

匈奴是公元前 3世紀興起於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帶(今內蒙古、山西一帶),遊牧於大漠南北。匈奴的首領叫做單於,相當於中原的國王。在單於之下,則有左、右二賢王,各率領一大部落。匈奴族早在公元前 7、8世紀時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聯盟了。公元前 3世紀時,匈奴進入鐵器時代,軍事實力得到相應加強,於是不斷騷擾秦、趙、燕等國的邊境。公元前 265年,匈奴騎兵被趙將李牧擊敗,但不久又卷土重來。直至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嬴政派遣蒙恬出兵攻擊匈奴,匈奴戰敗後“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但是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卻又乘機向南發展,逐漸傍近秦朝的邊塞。到了漢武帝時期,漢王朝開始主動攻擊匈奴,在軍事天才衛青和霍去病的持續打擊下,匈奴元氣大傷,逐漸衰弱下去。並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

北匈奴在西漢軍隊的持續壓力下,開始了始無前例的民族大遷移。北匈奴的遷移曆時幾個世紀,其過程已經很難考證,史料記載也是相當模糊。大體上我們可以知道,北匈奴西遷途中經過康居、大宛、鄯善等西域諸國。公元4世紀中葉,北匈奴滅掉了強大的突厥國度阿蘭國,西方為之震動。當時,在北匈奴人西麵,居住著兩個日耳曼人部落聯盟:一個是第聶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東的東哥特人聯盟,另一個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爾巴阡山之間的西哥特人聯盟。西哥特人聯盟的西南方,就是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曆史徹底遺忘。

而就在北匈奴遷居歐洲之際,南匈奴的駐地向南遷移,他們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到了 3世紀,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穎手下當將軍,當時西晉正在經曆八王之亂。劉淵擔任了匈奴族的大單於,占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史稱漢趙。